- 董昀;延缘;
金融文化是影响金融行为选择和金融活动取向的价值系统。不同类型的金融文化塑造不同特点的金融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脉”,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因此,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论逻辑内嵌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大逻辑。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总体框架中,诚实守信是行为根基,以义取利是行为目标,稳健审慎是行为基调,守正创新是行为动力,依法合规是行为规则,它们共同构成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论内核。“第二个结合”不仅筑牢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道路根基,也打开了我国金融学理论创新的空间。
2025年03期 No.251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庆军;王振中;
突破传统西方企业家精神局限于创新和冒险的思维定势,深入剖析培养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从梳理企业家精神的实践探索历程和理论演进脉络入手,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企业家的殷切期望、中共中央文件要求以及优秀企业家在实践中展现的宝贵精神品质,对传统企业家精神进行升华,凝练出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进而提出通过培养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促进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路径,旨在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No.251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绍东;刘阳;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区域上就表现为优化生产力的空间布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市场作用和政府功能的合理分工,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生产关系保证。以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调整为线索,将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划分为新技术萌发、新产业扩散、新模式涌现和新动能汇聚四个阶段。新质生产力发展四阶段在空间布局上表现为新型增长极的出现、区际发展轴的呈现、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衍生以及“生态—产业”国内大循环的塑造。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目的是要在全国范围构建起统一大市场,通过高效配置资源修复人与自然关系的时空断裂,实现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2025年03期 No.251 10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中缘;郑煌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指出构建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数据要素价值化是数据市场形成的关键前提,其核心在于实现数据“资源化”“、资产化”“、产品化”“、资本化”之形态演进,进而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质态。然而,当前数据要素在价值化进程中,面临开发、利用与治理能力不够足“、入表”不顺畅、权属界定不清晰、交易机制不成熟之现实困囿,制约了其乘积效应的发挥。鉴于此,亟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提升数据要素供给能力,加快数据治理技术创新;推进数据资源入表政策,逐步向数据资产入表转变;明晰数据权益的法律属性,构建数据权利分类与归属体系;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加强数据市场建设与监管,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03期 No.251 11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