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社会科学

本刊特稿

  • 论数智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项久雨;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质上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立体化诠释,共同构成衡量美好生活的多维指标体系,为创造美好生活奠定现实基点。数智驱动下的社会转型重构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认知范式,为诠释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全新维度。在数智技术构建的新生态下,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从物质占有转向数据共享,幸福感从被动感知升华为主动创造,安全感则从风险防御进阶为数据信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今西方世界已深陷数智异化陷阱:虚拟生存正吞噬现实,将人挤压至存在边缘;技术理性以算法霸权殖民人脑,窒息自主思考;资本逻辑更将技术异化为牟利工具,系统性扭曲其价值根基。这三重绞杀,实则是人类造物对创造者的技术反噬。因此,为实现对数智美好生活异化的超越,需要重审应然之景,回归“三感”本真;构建共鸣关系,推进人机协同共生;规制资本逻辑,引领技术向善赋能。

    2025年03期 No.251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马克思主义

  • “两个结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性贡献

    陈加飞;

    走历史必由之路,主体性的发挥当以历史提供的可能性为限。“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奠基百余年历史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理论表达,堪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中的原创性命题和标识性范畴,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也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原理性贡献。这种原理性贡献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前提性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主体性自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的结构性呈现,以及历史给定性与主体超越性方法论精髓的时代性转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前提—主体—结构—方法”四维阐释,构建“两个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及其原理性贡献的叙事范式,对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性贡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025年03期 No.251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对立统一中的“通变”

    江守义;

    守正创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作为方法论,守正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观念与实践相结合,“回头看”与“抬头看”的有机统一。就第一个方面看,“正”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新”是坚定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守正和创新相辅相成;就第二个方面看,守正创新是对已有实践的总结,是对现实局面的应对,是对未来发展的期盼;就第三个方面看,守正创新是正本清源与自信的统一、固本培元与自强的统一、总结经验与开拓进取的统一。三个方面的方法论特点在对立统一中实现“通变”。

    2025年03期 No.251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工智能的哲学研究

  • 数智新纪元的主体自由悖论及其真相

    李亚琪;

    现阶段,主体数字劳动新形式的出现及社会生活的数字化转型,亟须对数智新纪元的主体自由悖论予以辩证审视。资本主义利用智能数字技术构造了以平台为中介的数据生产结构与虚拟社会关系形态,这一体系在为资本生产环节注入新发展动力的同时,还从智能算法的技术治理、数字全景监狱的社会规训两方面入手,重新定义和架构了数智时代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存在叙事,使“主体自由”成为置身于平台数据生产关系且不间断进行“量化自我”行为的“生产性自由”,而非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真实自由”。数智新纪元的主体自由悖论显示,由资本主义管理和规范的数字劳动生产所实现的“自由”,本质上是一种脱离主体真实生命存在且忽视生命个体的社会生活意义的“虚假自由”。主体性存在的丰富数字化体验与生命意义迷失、社会关系数字化构建与整体社会关系的资本主义剥削之间的矛盾将持续激化。只有在反思数智时代主体自由悖论的基础上,才能洞悉其数字化生命体验背后“自由”缺失的社会现实,揭示资本权力的统治和剥削本质。

    2025年03期 No.251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模拟自在之物的哲学探赜

    熊亮;马拥军;

    康德的自在之物是人类理性认识的未解之谜,生成式人工智能模拟自在之物是祛魅人类理性认识的重大突破。由感性器官、知性认识以及实践理性构造的自在之物,由于人类理性认识存在形式化的复杂性、意识拓展的难度、演绎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价值取向的限度,导致自在之物的祛魅进程较为迟缓。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克服了人类理性认识的弊端,以生成性原理、深度学习以及感知心智场景模拟自在之物,加速了对自在之物的认知进程。不仅如此,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人机交互实践、演绎与归纳相统一、形式化与非形式化兼容以及道德伦理有效引入为技术进路,加快了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变。为此,由“以人类理性为中心”转向“以人机交互的尊严和自主性为中心”将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风向标,推动着人类迈向新的理性认识革命。

    2025年03期 No.251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

  • 超越数字技术赋能的计算治理:一种国家治理的新形态

    方彪;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计算社会科学的兴盛促使学术界、社会乃至国家治理领域产生了深刻变革,相关学术成果也一直受到公众的关注。然而,当前的研究未能系统揭示国家规划与国家治理实践中正在形成的可计算、可量化的新型治理形态。研究对“规划治国”的现象进行学理思考,结合计算实践和数据技术在治理中的应用尝试提出计算治理的概念,在形式与实质上辨析计算治理的意涵及其运作机理。通过对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的调研分析,从规划的目标、操作和评估三个维度理解计算机制的行动逻辑。在一般治理中,以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价值维度三种计算治理发生作用的场域,进一步解释计算是怎样超越数字技术赋能的理论框架,计算如何统筹各种资源、技术和理念等要素塑造治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

    2025年03期 No.251 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生态振兴的制度正义及其实现

    李宁;李增元;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彰显人与自然的并重、经济与生态的并进、城市与乡村的统筹,制度正义是其价值依归。乡村生态振兴的制度正义是多元化、层次化的复合正义,包含生态资源均衡配置的分配正义,经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正义以及城乡生态融合共生的发展正义。然而,要素集聚与分配正义之间的张力、资本扩张与生产正义之间的张力以及城市偏向与发展正义之间的张力,日益成为乡村生态振兴中制度正义实现的现实梗阻。因此,乡村生态振兴中增进制度正义需要以保障性与救济性的制度矫正为导向、以平等性与多样性的生态空间为指引、以城乡生态融合性与共生性发展为目标,从而以制度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25年03期 No.251 6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空经济视角下的城市治理:空间叙事、技术适配和实践限度

    刘强强;

    低空经济是一种以低空飞行技术为核心并实现多场景应用的新型技术形态,它在国家政策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对于城市而言,低空经济为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新的机遇。低空经济首先推动了城市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数字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再生产,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基础。基于此,低空经济赋能城市治理的内在机理表现在生活逻辑、协同逻辑和效能逻辑等三个方面。从技术层面看,低空经济融合现代数字技术和城市空间内的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使城市成为一个更加庞大的技术机器。这种技术适配城市治理的场景主要呈现为“低空经济+生产作业”“、低空经济+公共服务”和“低空经济+特色消费”三大类。当然,低空经济赋能城市治理也存在一定的限度,主要表现为技术自身的低成熟度和高风险引发系统性困局,当前的机制不畅和制度迟滞严重制约技术适配治理,低空技术的算法暴力和空间非正义会进一步消解城市治理的价值理性。

    2025年03期 No.251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

  • 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论逻辑

    董昀;延缘;

    金融文化是影响金融行为选择和金融活动取向的价值系统。不同类型的金融文化塑造不同特点的金融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脉”,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因此,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论逻辑内嵌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大逻辑。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总体框架中,诚实守信是行为根基,以义取利是行为目标,稳健审慎是行为基调,守正创新是行为动力,依法合规是行为规则,它们共同构成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论内核。“第二个结合”不仅筑牢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道路根基,也打开了我国金融学理论创新的空间。

    2025年03期 No.251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共同富裕目标下优秀企业家精神核心内涵与政策启示

    吴庆军;王振中;

    突破传统西方企业家精神局限于创新和冒险的思维定势,深入剖析培养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从梳理企业家精神的实践探索历程和理论演进脉络入手,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企业家的殷切期望、中共中央文件要求以及优秀企业家在实践中展现的宝贵精神品质,对传统企业家精神进行升华,凝练出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进而提出通过培养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促进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路径,旨在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No.251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周绍东;刘阳;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区域上就表现为优化生产力的空间布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市场作用和政府功能的合理分工,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生产关系保证。以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调整为线索,将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划分为新技术萌发、新产业扩散、新模式涌现和新动能汇聚四个阶段。新质生产力发展四阶段在空间布局上表现为新型增长极的出现、区际发展轴的呈现、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衍生以及“生态—产业”国内大循环的塑造。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目的是要在全国范围构建起统一大市场,通过高效配置资源修复人与自然关系的时空断裂,实现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2025年03期 No.251 10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要素价值化驱动新质生产力:何以可能与何以可行

    许中缘;郑煌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指出构建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数据要素价值化是数据市场形成的关键前提,其核心在于实现数据“资源化”“、资产化”“、产品化”“、资本化”之形态演进,进而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质态。然而,当前数据要素在价值化进程中,面临开发、利用与治理能力不够足“、入表”不顺畅、权属界定不清晰、交易机制不成熟之现实困囿,制约了其乘积效应的发挥。鉴于此,亟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提升数据要素供给能力,加快数据治理技术创新;推进数据资源入表政策,逐步向数据资产入表转变;明晰数据权益的法律属性,构建数据权利分类与归属体系;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加强数据市场建设与监管,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03期 No.251 11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

  • 社会性重建:农村机构养老的优化路径——基于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三个案例的研究

    吕德文;李佩娴;

    针对机构养老研究路径中过于强调“机构化”和“去机构化”的二元对立倾向,文章延续养老模式社会属性的讨论,从机构养老供给和需求的系统性视角出发,通过中部地区农村三个机构养老的成功案例,发现社会性重建有效提升了农村机构服务效能。首先,民主管理、情感动员、分类治理与自组织培育推动了老年人积极的社会参与。其次,养老机构与地方社会互动交往、共享资源和拓展服务促进了养老机构的社会融入。最后,家庭责任伦理和社区福利网络的激活为农村机构养老强化了多元主体的社会支持。农村机构养老在组织治理秩序、社会关系联结、多元福利文化三个维度实现了系统性的社会性重建,拓展了农村机构养老实践空间,为应对农村老龄化提供了理论启示。

    2025年03期 No.251 126-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_“数字新青年”研究

  • 数智时代青年为承认而“出片”的审美观异化及其引导

    童建军;余兰;

    数智时代的青年“出片”,以美照呈现为价值追求,是一种传播广泛、影响力强的网络文化现象。青年为促进自我表达、提升视觉效果、增进多元交往而“出片”,具有践行“本真审美观”的积极意义,然而,过度实践形成了符号化展演、失真化景观、模式化复制的异化征候。青年个性形象展演的心理需求、趣缘圈层交往的文化趋势、消费逻辑内嵌的价值表达,共同作用于审美观的异化。对此,应系统诊治以厚植青年审美价值,提升青年审美素养,优化青年审美环境,深化青年审美交往,促进青年审美实践的价值回归。

    2025年03期 No.251 137-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年群体“AI伴侣”走热的生成逻辑、伦理风险和引导方向

    杨钊;仲佳;

    作为数字时代人机交互的产物,青年群体和AI伴侣亲密关系的迅速走热是青年群体心理状态孤独化、人工智能服务精准化、数字身份广泛化、婚恋文化变迁和猎奇偏好意识影响隐性化、资本增殖本性驱动工具化的共同联动。AI伴侣为青年群体提供情感陪伴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隐私或遭侵犯、情感自由备受控制、情感欺骗渐趋盛行、情感认同逐步丧失等伦理风险。研究期望聚焦多方主体,通过匡正青年情感的价值理念、强化青年社交的伦理关怀、厘清人机之间的角色边界、聚焦人工智能的向善发展、完善伦理规约和法律治理等方式,对人机之恋背景下青年积极健康的情感生活状态加以引导。

    2025年03期 No.251 146-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国家宣告国法的历史演进、发生机理和主要类型

    喻中;

    国法是国家的自我表达、自我确认,国法与国家的关系是词与物的关系。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古代国家宣告的国法立足于人的身份与阶级;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宣告的国法立足于人的自由与平等;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宣告的国法,既体现了国家宣告国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对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兼顾。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国家对国法的宣告,以“少数领导者的意见”为起点,以“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为方法,采用“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技术,目的在于为人的行为提供“一条清楚的轨道”。从主要类型来看,国家宣告的国法,既可以分为常规法与特别法,也可以分为一般法与个别法。

    2025年03期 No.251 15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认罪认罚的实体要义:一个刑法规范的回溯性应答

    孙道萃;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一个综合性范畴,应遵循刑事一体化加以理解与适用。认罪认罚是全新的独立范畴,但在刑法理论与立法上的“对称”表达已有滞后。刑法应明确认罪认罚概念独有的罪责要义,阐明法定的认罪认罚概念之实体内涵。认罪认罚概念引发刑法理论的变动,应从理论与立法上作出解读与体认,以确保认罪认罚从宽处理的实体合法性。认罪认罚概念具有极为丰富和完整的刑罚属性,是刑法亟须回应的另一个重点。认罪与自首在实体法上基本可以等同,应明确认罪认罚范畴的专属刑罚地位,作为独立的法定量刑情节。通过充分阐明认罪认罚内在的刑罚裁量逻辑,认罪认罚应作为量刑的根据,立法上需建立梯度化的减轻、从轻、免除处罚的从宽适用条件,阐明缓刑、假释等刑罚执行的从宽规则。

    2025年03期 No.251 17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

  • 数字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洪岩;刘建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的基础。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三重机遇:技术进步赋能文化表达新方式,主体多元建构文化传承新生态,价值扩容拓展文化发展新格局。然而,数字技术的驱动乏力、主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以及流量时代的价值失衡,构成了数字时代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三大挑战。基于此,构建“技术—主体—价值”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成为破题关键:突破数字文化技术的应用瓶颈,建立嵌套协同的数字文化共同体,构建兼顾资本效益与文化发展的价值评价体系。

    2025年03期 No.251 18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媒

  • 时尚元宇宙与吊诡异托邦:科幻电影中的“游戏城市”

    张经武;范晨琦;

    “影游融合”突出的技术赋能、娱乐升级和“想象力消费”特征,使其成为电影和游戏高质量发展的共同“新质生产力”。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影游融合”类科幻电影就是这一“新质生产力”驱动而生的艺术产品。“技术现代性”与“城市现代性”的合力,为此类电影打造出充满“影游性”奇观的游戏城市。“游戏城市”充满二次元数字文化特征,具备与现实城市叛逆对立的朋克风格,整体上呈现未来主义的时尚神秘感,城市里的市民过的是与真实人生形成互文关系的奋斗式游戏生活。建构游戏城市的旨归不在于游戏,而在于反思元宇宙式景观和异托邦生活,由此探讨真实与虚幻的辩证关系、此岸与彼岸的不同意义、技术现代性的忧患未来、真实社会的荒诞与虚幻等深刻议题。

    2025年03期 No.251 19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媒_短剧研究

  • 短剧何以“长视”:小程序短剧的失范现象与治理路径

    陈海燕;刘昕雨;

    小程序短剧背靠互联网头部平台,极其便捷地构建起爽点密集、剧情套路的消费景观,在成瘾性的刷剧追更过程中,“屈从式”消费意识导致深层次的哲理思辨被追新求异的本能欲望所抑制,受众也因此由“审美的主体”异化为“被动的商品”。短剧的鱼龙混杂,不乏审美低俗、价值扭曲的低劣之作,其内容失范问题亟待强效有力的治理方略,通过规制与引导双管齐下,打出防范、治理产业乱象的组合拳,压缩劣质短剧的滋生空间。同时大力推出一批扎根现实、深植传统、联手文旅的精品之作,满足市场对“小而美”优秀短剧的巨大需求,短剧方能走稳“长视”之途。

    2025年03期 No.251 20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网络长剧逐波“短剧化”的价值隐忧与提升路径

    蔡悦;王新宇;

    受微短剧热度高涨的市场效应引导,网络长剧“师法短剧”的创作倾向也初露端倪,《墨雨云间》《新生》《永夜星河》《九重紫》等剧率先“短剧化”而成为爆款,证明了“向短剧学习”这一创作路径的有效性。然而,短剧自身的良莠不齐以及长剧盲目逐波“短剧化”,难免滋生故事世界的崩坏、角色关系简单程式化、爽感过载等现实问题。网络长剧的精品化创作,不仅要注重采撷短剧之长,更要有破有立,发挥自身叙事完整、制作精良的优势,师法短剧同时又自铸伟辞,从故事世界的构建,角色形象的塑造,疗愈叙事的创作旨归等多方发力,方能有望建构起独树一帜的精品化、可持续发展的东方美学创作策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影视剧创作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

    2025年03期 No.251 209-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