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社会科学

新时代·新思想·新探索

  • 新时代文化治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

    刘朝晖;

    文化治理作为一种柔性的力量和隐形的因素,是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文化治理体系的方法论,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不仅要关照社会发展的内生性需求、动力与体制机制,还要具备历史视野、政治视野、全球视野和时代视野,从大历史观、大空间观角度凝聚民气国魂,彰显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文化治理中的实践智慧。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同步、主体性与共生性的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融合,达到文化治理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是新时代文化治理体系的特色之所在,也是满足人民对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文化治理策略。

    2019年01期 No.213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06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 ]
  • 论新时期中国特色的农业外交

    张帅;孙德刚;

    农业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外交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双边和多边农业合作项目不断落地。同时,各部委统筹协调能力有待提升、农业企业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农业区域合作失衡等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开展农业外交需注重农业项目的战略规划、项目落地前的风险评估、项目结束后的绩效分析等。中国应以沿线国家为"经",以中国农业优势资源、技术和项目为"纬",明确地区重点合作国家和领域,推进"西—北—南"三线农业外交,形成海陆联动的农业外交格局。应积极探索中国—中东—中亚、中国—中东—非洲等三边农业合作模式,为中国特色农业外交注入新的活力。宁夏在中国特色农业外交中处于重要地位,中阿博览会已成为宁夏服务中国农业外交、开展对阿拉伯国家农业合作的平台。

    2019年01期 No.213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5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7 ]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纵深发展研究

    曾宪奎;

    "互联网+"在当前阶段的出现主要体现为消费端主导,对生产体系尚未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则对"互联网+"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摆脱纯粹业态创新模式,加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供给效率的提升,特别是要在"互联网+工业"中借鉴德国"工业4. 0"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互联网+研发"形式,直接介入创新活动,提升创新活动的效率,促进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019年01期 No.213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0 ]

改革开放40年

  •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任杲;宋迎昌;蒋金星;

    城市化进程不仅涉及生产要素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而且还包含着城市规模体系的变动。基于城市化发展的逻辑斯蒂模型、位序—规模模型等方法,从城市化发展阶段和城市规模体系演进两个维度,对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8—1984年为城市化的初期阶段,1985—2018年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各规模城市的数量和总人数均得到了显著增加;城市规模体系指数由2000年的0. 6961,上升为2010年的0. 7376,城市规模体系呈现集中化趋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完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显著成就的主要经验。未来,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原则,优化城市规模体系,树立正确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观,是促进中国城市化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019年01期 No.213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3263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40 ]

“一带一路”研究

  •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告与传媒业服务企业全球化实践——美国的经验与我们的策略

    葛在波;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初衷是服务中国的扩大开放战略,服务中国更快、更深、更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世界交往"体系。从经济视角出发,首要是推进中国企业开辟海外市场,加快中国企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协同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在梳理和分析20世纪美国的广告和传媒业服务企业全球化实践所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由"国家—企业—传媒—营销传播"四要素共同构成的战略共同体,并分析了各要素的基本分工、责任及动力,冀望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全球化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2019年01期 No.213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便利化法律机制的现状、评价与发展路径

    刘冰;王瀚;

    "一带一路"沿线国际贸易便利化机制存在多种不同类型,呈现出明显的"意大利面碗"现象。目前,我国与沿线国家在单一窗口规则、贸易便利化联络机制与边境执法合作方面的机制并不完善。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应主动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为沿线提供国际贸易便利化的"中国范本",采用区域协调、双边合作、单边开放的多元路径构建"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制度。

    2019年01期 No.213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12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9 ]

“一带一路”研究_“宁夏乡村振兴与发展全域旅游”笔谈

  • 讲好宁夏的奋斗故事和胜利故事

    刘宁;

    <正>这次考察,真切地感受到宁夏各级政府和人民推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努力。要推进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我认为要进一步讲好宁夏故事,加深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如何讲好宁夏故事?从视野上讲,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未来、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背景下,讲出宁

    2019年01期 No.213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宁夏要主动谋划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钟瑛;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在我国民族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当前民族地区的国情现状。当前"一

    2019年01期 No.213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 ]
  • 对宁夏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考

    王灿龙;

    <正>这是我第二次来宁夏。10年前的2008年我来过一次,当时也是参加国情调研。那次跟这次走的路线有点类似,也是先到银川,再到固原,走了固原的三个县——泾源、隆德和西吉,然后北上到中卫,最后由银川回北京。应该说,我跟宁夏很有缘分。这次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组来到宁夏,故地重

    2019年01期 No.213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54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6 ]
  • 要做特色旅游、深度旅游

    郑大发;

    <正>我们这次看的几个地方,比如固原市六盘山红色旅游要打红色招牌,这是非常好的,因为习总书记也来过有一个重要讲话,那么正好新长征路从这里开始,现在红色旅游有几个地方就是西柏坡、延安、遵义、井冈山,但它们并不一样,比如说延安是摇篮,西柏坡是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基地,井冈山是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

    2019年01期 No.213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全域旅游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和民族特色

    刘显忠;

    <正>我是第一次来宁夏,宁夏是个非常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旅游种类齐全,不仅有多样的自然景观,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遗产,还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重要的葡萄酒生产地。有1500多年历史的固原须弥山石窟是现存的重要的北周石窟之一;中卫的高庙是始建于明代的

    2019年01期 No.213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 向世界讲好宁夏故事

    赵梅;

    <正>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深刻而广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存在着不少误解和担忧。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威胁论"以不同形式出现。2018年,新一波"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比以往来势更加凶猛。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

    2019年01期 No.213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要发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作用

    张顺洪;

    <正>我是研究世界历史的,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没有研究,对宁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也缺乏深入了解,这里提点建议,是很粗浅的,是外行之言,或者说只是一种愿望。宁夏在发展中在努力吸取东部地区好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东部一些地方发展中出现的教训,让宁夏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也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2019年01期 No.213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哲学

  • 马克思的“公共性”概念

    桑明旭;

    不论是从顺应时代发展的哲学主题变迁的需求来看,还是从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防止对马克思有关思想的误读来看,准确界定和系统阐明马克思的"公共性"概念都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公共性"是"公共"的延伸概念,通过分析、梳理、概括马克思对若干"公共"概念的使用,可以发现,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所谓公共性,是指多元现实主体在生产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非独占、非排斥并且可以相互分享、互为条件的社会关系的属性。在历史发展中,"公共性"是与"社会性"、"阶级性"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现实张力在这种联系和区别中得到了更加清晰的呈现。

    2019年01期 No.213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21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4 ]
  • “反思”与哲学的未来

    刘雄伟;

    "反思"是《哲学通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与黑格尔哲学相比,《哲学通论》中的"反思"已经不再是构筑本体和绝对真理的中介与工具,而是哲学之为哲学所特有的思维形式,它表明哲学是不同于科学、艺术和常识的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在提炼黑格尔"反思"概念的基础上,孙正聿进一步提出了哲学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命题。应该说,作为"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哲学,很好地弥补了马克思计划撰写但未完成的"辩证法大纲",它不仅打通了《逻辑学》同《资本论》的内在关联,而且具体地呈现了马克思提出的"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真实形态,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哲学通论》这部专著性教材在20年后依然值得人们深入探讨的原因所在。

    2019年01期 No.213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共济原则的生物样本库的伦理和治理框架初探

    冀朋;雷瑞鹏;

    西方传统自由个人主义的伦理框架在新的生命伦理学背景下已经无法通过旧的伦理原则解决新的伦理问题,多年来个体与共济的冲突与争议使得共济原则发展成为21世纪一项新的伦理原则。传统伦理框架和伦理原则在解决生物样本库的建设与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如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数据共享等问题时陷入困境。为了遵循并继承古希腊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对"共善"概念以及19、20世纪社群主义对"共济"概念的发展与追求,我们提出以共济原则为基础的新的伦理框架来解决生物样本库在伦理和治理方面的新问题,这也有助于解决其他新的生命伦理学的难题。

    2019年01期 No.213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 ]

政治·法律

  • 智能治理时代的政府:风险防范和能力提升

    陈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深度学习算法的日趋成熟,推动了传统治理模式的变革,智能治理模式开始凸显。智能治理以数据为依据、算法为核心、算力为支撑。智能治理模式的出现,推动了政府公共政策议程的变革、政府治理效率的提升、行政运行成本的降低、政府与民众之间互动的增强。由于政府在数据和算法方面的弱势,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面临数据霸权的风险、算法独裁的可能和去中心化的挑战。为此,需要通过构建由政府主导的国家大数据系统和由政府掌握核心算法的智能政务平台,推动现有政府治理结构的变革,来有效提升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能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2019年01期 No.213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346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18 ]
  • 从体制性吸纳到建制性协商——从托克维尔悖论谈起

    杨虎涛;刘方;

    传统的社会稳定性维持往往通过体制性吸纳来实现,将原体制外的精英吸纳到现体制下以达到政治体制权力扩大的目的。但是体制性吸纳可能会由于体制庞大而成本升高,以至于体制性吸纳能力丧失,进而导致政治转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环境的不断复杂,政治生态的发展迫切需要体制内的精英与体制外的精英之间的吸纳和协商,即建制性协商,从而更好地维持体制的稳定性,推动现代社会政治的良性发展。通过"托克维尔悖论"探讨精英行为与政治转型,并分析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的关系,明确从体制性吸纳到建制性协商的客观性、必然性以及迫切性。

    2019年01期 No.213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8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 ]
  • 行政权的边界界定及其规制研究

    万里鹏;

    行政权边界是行政法领域的基础理论命题,边界的存在形态以及边界界定是衡量国家法治进程和政府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准。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逐步推进,行政权边界经历着从"边界失约"或"边界的非法律化"到"边界法定"的发展过程。在界定行政权边界时应首先明确行政权与公权力、与私权力、与公权利、与私权利这四对基本范畴的相互关系,从内部边界和外部边界这两个维度展开分析研判。面对行政权越界问题,分权与制衡、社会自治组织介入以及完善程序保障是主要的规制路径。

    2019年01期 No.213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27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0 ]

经济·管理

  • “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公茂刚;王学真;李彩月;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逐年增加,流转形式既有转包、租赁等传统形式,也有股份合作、土地信托等现代形式。农村土地流转多用于粮食作物种植,最主要的流转去向是个体农户,但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流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比重正逐年增加。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流转合同不规范、流转市场不健全、农户土地流转意识不强、土地流转监管不力等问题。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动力年龄结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流转市场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户的土地供求意愿,以及农户资金实力和科技水平等。

    2019年01期 No.213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2963 ] |[引用频次:97 ] |[阅读次数:16 ]
  • 互联网小额信贷产品风险与防范研究

    朱淑珍;张景明;

    互联网小额信贷产品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互联网小额信贷产品已经被大众所熟知,风险隐患也开始逐渐显现,已经受到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通过对上海地区与互联网公司旗下网络小贷公司开展互联网小额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进行实地交流,归纳出目前互联网小额信贷产品的发展现状、业务模式以及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而深度挖掘其潜在的风险隐患,并以此为根据,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从而尽早防范此类业务风险的发生。希望此研究能够为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小额信贷业务的监管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2019年01期 No.213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213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4 ]
  • 健康中国视角下健康风险治理探讨

    彭翔;张航;

    我国正处于健康风险叠加的特殊时期,公众风险感知强化、焦虑感加强,而健康风险应对还处于应急管理的模式,过度依赖政府介入,使得健康风险的应对陷于困境。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把健康风险治理放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健康风险治理的中国方案。健康产品谱系构建了健康风险治理的宏观视野,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将健康中国的产品谱系划分为公共健康产品、私人健康产品和准公共健康产品,健康产品供给是健康风险治理的现实路径。提出健康善治是健康风险治理的最终目标,需要引入社会的力量,实现从过度依赖政府到政府、社会、市场三元支撑局面的转化;注重协同供给,从政府一方主宰到多方合作治理;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实现从应急管理到常态治理转变。

    2019年01期 No.213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2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6 ]
  • 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公共安全管理科技供给创新

    黄杨森;王义保;

    现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风险来源复杂、危机程度加深、治理难度加大的"风险社会"时代,公共安全管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供给不足,是阻碍风险危机妥善解决、触发深层科技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通过建构反思性科学化的思索路径,发现公共安全管理科学技术在组织结构、技术硬件和决策依据等三个维度亟需供给创新。通过创新网络化治理、智能化管理和数字化管理等管理科技,能有效满足公共安全管理的科技供给需求,推进风险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019年01期 No.213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306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3 ]

社会

  • 代际项目的西方脉络与中国图景:名实之辩与实践检视

    李俏;贾春帅;

    代际项目作为一种为老年人与年轻人提供互动和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机会的社会工具,在西方社会促进儿童与青少年发展、提升老年人健康和增进社区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以事实和文献为基础,系统梳理西方代际项目的发展进程,探讨中国代际项目的"名实问题",并结合百度和谷歌搜索资料分析,对中国代际项目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景描述。研究发现,中国代际项目起步较晚,且由于文化语境上的差异,在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发展过程中日渐形成了政府购买、民间参与、社工介入、内容多样、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借鉴国外经验,迫切需要对中国代际项目的立论基础、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研究与政策取向等问题进行反思。

    2019年01期 No.213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536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5 ]
  • 基层治理视域下乡村人民调解的现代转型

    马树同;

    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已然发生变化,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了乡村人民调解的主要主体,这既是国家制度设计的推动,也是村民的自我选择。在基层治理中,人民调解功能的发挥直接取决于人民调解组织所依靠的基层自治体的运行状况,在村民自治尚不成熟的乡村社会,出现了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虚置"的情形。但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纠纷类型和特点的现实需要,"现代熟人社会"的乡土文化,为人民调解的适用提供了乡土逻辑。人民调解作为一种基层治理机制,其群众性、民间性、自治性本质定位的回归是人民调解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

    2019年01期 No.213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204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6 ]
  • 中国人真的是“一盘散沙”吗?——作为社会教育家卢作孚留下的教育启示

    周森;

    近代以来,"一盘散沙"是贴在中国人身上的一个极为显著的标签,仅次于"东亚病夫"。其中既有中国人自身的原因,也有西方殖民者对中国人负面形象的夸大与建构。孙中山、梁启超等率先接受了殖民者贴向中国人身上的此种标签并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以图民族之自新与自强。五四运动之后,国人对"一盘散沙"等国民劣根性的承认与批判达到了高潮,中国人开始完全地承认自己"一盘散沙",并积极地谋求革新。卢作孚于1930年代在民生公司开展的现代集团生活训练是最早的社会现代化转型实验,他以卓越的社会教育实践成功地证明了两点:中国人是可以被组织起来的;中国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组织起现代化的社会。因此,民生公司的成功有力地反击中国人先天就是"一盘散沙"的论调。

    2019年01期 No.213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 ]
  • 生态移民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变迁研究——基于宁夏红寺堡区移民村落的调查

    马瑛;杨京彪;文琦;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优良习俗与做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经验。人们搬离原住地后,其所拥有的部分传统知识面临舍弃、流失甚至丧失的风险。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对传统作物、传统食药植物、传统观赏植物、传统牧草等生物资源的传承利用与溯源地居民相比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知识流失与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文化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宁夏应建立地方种质资源库,加大地方传统生物遗传资源的研发力度,发挥文化对传统知识保护的作用,结合传统知识发展地方产业,多措并举地推进生态移民传统知识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2019年01期 No.213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 ]

民族·宗教

  • 隋唐宗派佛教从何而来?——以汤用彤佛教史研究为例

    杨剑霄;

    隋唐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然而,南北朝佛教如何过渡到隋唐的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学术史中汤用彤对此的论述无疑是重中之重。汤氏借助中国佛教南北差异问题完成了对此问题的阐释。而在南北差异问题上其历经了三次不同表述,这也对应了其佛教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在赴西南联大之前的第一阶段,汤用彤以纯粹佛教史研究为本位,认为南北朝时期佛教北统上承汉代经学,南统下接魏晋玄学,而隋唐佛教主要继承了北统。到第二阶段,汤用彤学术中心转向魏晋玄学。由此,他在南北差异问题中加入了价值判断,即魏晋玄学更为先进。所以汤氏将隋唐佛教继承北统的结论修正为前期受北方影响,后期则富南方风气。第三阶段,以对日本学界宗派问题论述的批判为契机,汤用彤将南北朝佛教如何过渡到隋唐佛教的问题从南北差异的论述中抽离出来,并最终通过从学派到教派这种宗教史内在脉络的梳理方式替代了南北差异问题的理论意义。

    2019年01期 No.213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63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老子“保道不盈”说发秘——《道德经》第十五章思想解读

    詹石窗;张雷;

    老子《道德经》论道,常常是通过间接的事物来暗示,以有形来表征无形。该书第十五章乃是要讲如何"保道",但老子不是一开始就讲抽象的道理,而是从古代修道之士的情状入手来展开。一开始,老子提出了"微妙玄通"的说法。所谓"微妙玄通"首先是形容"至道",其次是形容修道之体悟。修道之士能够体悟到了"至道"的隐奥、不测、幽深、无碍,这就是"微妙玄通"。可是,一般人却很难真正理解修道者这种"微妙玄通"的状态,所以老子感叹"深不可识"。既然如此,又如何把修道的状态传达给人们呢?老子连续用了七种事物来象征修道者的状态,既写修道之士的内心省思,也写其应对世俗的活动。老子虽然认为修道之士应该"和光同尘",置身于人间世,但并不是说要让修道之士被染缸给染浊了,而是要移风易俗,引导社会由浊返清。这一章最后的"保此道者不欲盈,故能弊而新成"是《道德经》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如果说"不欲盈"表达的是谦下的情怀,那么"弊而新成"就是表征事物的推陈出新。老子论说常常是一语双关。他讲修身的时候,同时蕴含着治国的法度;讲治国的时候,又可以引出修身的程序。行文的象征表达具有模糊性,给后人的诠释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元代道士邓锜从"内丹修炼"角度进行发挥,而清代道士宋常星则从"性命双修"的角度予以诠释,这两位道教学者的说法具有一定代表性,值得关注。

    2019年01期 No.213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6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大乘起信论》证伪与支那内学院的学术志趣变迁

    季芳桐;王虎;

    近代佛教复兴代表人物杨仁山先生创立金陵刻经处,一方面刻印经书,一方面培养人才,其学术志趣是兼顾各宗而归于净土。由于人生转折的契机在于阅读《大乘起信论》,故极其推崇此部著作。而接班人欧阳竟无则偏好有宗,并不惜余力地证明《大乘起信论》是伪作,引发了教界、学界的争鸣,也改变了内学院办学的志趣。其中原委大致与当时中日学界的讨论形势以及个人名利心相关。

    2019年01期 No.213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羌族午牛崇拜的族群身份表述

    王广瑞;

    午牛崇拜是羌族原始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在原生性族群身份的表达方面,羌族通过门楣挂牛头这一特定的文化遗留物和"牛王会"这种节庆仪式,构建其身份边界来确保族群文化认同的差异性之合理性。结合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梳理羌族在神话传说、人生礼仪、民间歌谣等方面展现的午牛崇拜习俗,从宗教人类学视野对这一习俗展现的族群身份问题进行多维度诠释,并对其终极身份进行追问,既是重新认识羌族民间信仰的有效视角,又是对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体系研究的有效补充。

    2019年01期 No.213 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历史·西夏

  • 俄国革命模式走向中国的历史考察

    赵秀华;

    研究中国大革命,不能忽略俄国革命模式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成为被国内外反动势力封锁的"红色孤岛"。列宁原本期待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总爆发来缓解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压力,无奈期望破灭,俄国革命模式欧洲遭冷遇。与此同时,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联共(布)和共产国际从"亚洲的觉醒"中看到了新的曙光,于是把视线从"西欧"转移到"东方"。俄国革命模式走向中国的理论准备同共产国际两次会议密切相关。共产国际"二大"出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总理论原则,共产国际"四大"则形成了其具体策略。为落实上述理论设想,在帮助中国建立共产主义政党之余,苏俄在中国积极寻求盟友,从欲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孙中山,到"中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领袖"吴佩孚,再到"社会主义将军"陈炯明等等,经过认真的观察、试探和比较,孙中山的国民党最终被确定为重点合作及支持对象。

    2019年01期 No.213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晚清福建屏南县丁会收支账簿研究

    刘广瑞;

    在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中夹藏了一批福建省屏南县后章村章氏宗族账簿,这组文书中有两册是关于章氏宗族丁会日常收支的登记簿。通过释读分析这两册账簿中记载的丁钱数、会入钱数、会支钱数、入米升数等信息,可以推测两册是正副本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丁会的收支运作实态。

    2019年01期 No.213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 ]
  • 《番汉合时掌中珠》中的“芍葵花”考

    郭明明;杜建录;

    《番汉合时掌中珠》中记载有一种名为"芍葵花"的植物,西夏人将其直译为"孝善花",同时在《圣立义海》中尚有一则关于"孝草趋日"的记载。通过考证,可以得知西夏文献中的这种植物应为中国传统花卉——蜀葵,其得名来源于华严宗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所记邓元爽的孝行故事,而其朝日忠君特征和内涵则完全是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的。

    2019年01期 No.213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6K]
    [下载次数:50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 ]
  • 西夏时期藏传佛教的流传

    李若愚;

    西夏王朝在初期就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从西夏语语源来看,西夏人最早接触的佛教术语中有一部分来源于藏语,从已经整理的西夏文资料来看,在西夏崇宗乾顺时期,西夏政府已经开始组织翻译藏文佛经。此外,从现有的资料看,藏传佛教在西夏的流传有着浓厚的官方背景,藏传佛教尤其是藏传密教受到西夏统治者的推崇与大力弘扬,这不仅表现在西夏传播藏传佛教以及藏传密教的僧人多被冠以"帝师"、"国师"等头衔,且多在功德司任职,还表现在西夏统治者对藏传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出面组织翻译了一批藏传佛经,还在组织的佛事活动中,举办了各种藏传佛教的仪轨。

    2019年01期 No.213 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8K]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 ]

文化

  • 原生环境:河湟“花儿”生存的社会基础

    周亮;费建勋;

    "花儿"起源于乡土社会,传唱数百年而经久不衰,关键在于有一个适合它生存的生态环境。稳定的人口状态、世代相沿的村落组织以及封闭的文化空间共同构筑起"花儿"的"原生环境"。"花儿"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延续。社会的转型使河湟农村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破坏了人口的稳定状态,"花儿"失去了生存的民众基础;村落共同体的瓦解引起"花儿"群体的解体,"花儿"失去了活态传承的主体;现代消费主义的盛行改变了农民的文化取向,"花儿"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空间。"花儿"原生环境的改变引发了"花儿"的生存危机,弄清楚原生环境的基本内涵以及发生改变的原因和后果,有助于我们找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对破解"花儿"生存危机是非常必要也是必须的。

    2019年01期 No.213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 ]
  • 重读李泽厚及其“文艺一瞥”的现代性批评启示

    牛学智;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是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的一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艺一瞥"所用现代性批评,属于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的特有语境、思维和话语方式,它送走了一个或几个时代文学形象思维与情感模式,"预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须"转换"新的形象思维和情感模式的普遍性语境。对照当前中国文学批评整体现状,似乎与李泽厚30多年前所达到的现代性批评水平很有距离,这表现在对当前时代、社会现实、"个体"、自我确认等方面的认知与理解上,更表现在人文知识分子的观念与思想选择上。

    2019年01期 No.213 20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