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社会科学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农村同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方案和经验

    郑有贵;

    中国共产党坚定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突破单纯从某一个体或局部资源配置效率出发而难以突破"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的路径锁定,探索形成促进农村同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方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在如何促进全面协调发展上,基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发展观,构建政策目标体系;在如何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上,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促进农业农村组织化,完善社区集体统筹和积累机制;在如何拓展"三农"发展空间上,探索形成产业链、价值链、产权联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多维途径;在如何实现工农城乡协同发展上,探索实行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相互支持的政策;在如何布局工作上,以重中之重的布局,在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基础上主动施策。

    2020年05期 No.223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2K]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记忆、情境与话语: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内涵演进

    徐亚清;于水;

    在改革发展的当前阶段,新时代国家治理内涵的演进方向体现在记忆、情境、话语三重辩证的维度上。记忆的内涵在于对改革发展的回顾,技术变革与突发问题的交互并存构成了21世纪以来治理实践的主线,共同推动了治理规范的完善,且使风险一词逐渐内化至国家治理的议题中。风险长期存在的情境中,认知视域的模糊性印证了对技术的结构化认知与突发问题之间的失衡,这既是与变革相反向的存在,也孕育着新的契机。基于此,新时代国家治理在话语建构上需构筑风险中的包容格局,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辩证统一治理的权威性与重心的基层化、主体的多元性,实现内涵的成熟,真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2020年05期 No.223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1K]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理论基础与路径创新

    陈清华;

    基于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梳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理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建设理论,中国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奋斗理论。涵盖新时代党建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个自信"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群众路线理论,艰苦奋斗作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理论等诸多方面。在此基础上,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创新:整体论视角,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新型话语,汲取传统智慧,丰富内容表现,运用好新技术等。提出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把握重点,打造系统、科学、逻辑清晰的理论依托,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立足于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的社会现实,实现多路径创新。

    2020年05期 No.223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7K]
    [下载次数:53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 ]

哲学

  • 恩格斯晚年在何种程度上推进了唯物史观

    张娥;刘同舫;

    恩格斯晚年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驱动,对唯物史观的体系构建、历史发展动力理论与社会形态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推进,既有继承,又有完善,也有拓展,为深化与传播唯物史观作出了独特贡献。恩格斯充分坚持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整合,并始终强调作为历史发展动力的经济因素"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通过阐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以及重新审视俄国农村公社完成社会形态"跨越"的现实可能性,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历史合力的发生机制以及对原始社会形态存续的唯物史观考察,丰富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动力因素的论述,解决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研究中的"盲点"问题,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创新性发展。探讨恩格斯晚年推进唯物史观的程度差异,有利于厘清恩格斯与马克思学术思想的内在联系,并揭示恩格斯晚年的独创性贡献,对完整把握唯物史观动态发展过程及其核心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5期 No.223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7K]
    [下载次数:119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 ]
  • 审美的否定辩证法: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问题、表征及批判

    张敬梓;

    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是法兰克福学派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阿多诺音乐哲学思想中,关于音乐与哲学、音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音乐中蕴含的文化逻辑,为提升当代人们的审美境界、培养精神品格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和资源,也为当下哲学、社会学、音乐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对于阿多诺音乐哲学思想的研究,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发展历史的再审视,以其思想作为"历史之境"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仍然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其思想的客观分析和理性反思,在时代的语境中实现审美观念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和正确的价值引导。

    2020年05期 No.223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下载次数:44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道家“学以成圣”精神发秘——以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为切入点的解读

    詹石窗;詹至莹;

    关于圣人,儒家与道家有不同的标准。儒家的圣人乃是一种践行社会伦理的人格典型,而道家讲的圣人则是一种"与道合真"的境界象征。在道家的精神文化世界里,圣人不仅要掌握自我完善的生命技术,而且需要在世俗生活中"和光同尘",通过具体的服务社会的体验来升华生命境界。

    2020年05期 No.223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0K]
    [下载次数:7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政治与法律

  • 基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空间正义之建构

    李武装;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先后经历了从"历史—时间"偏爱到"社会—空间"优位的学术沿革进路。此一"空间转向"从而"空间正义"的发微,除却科技革命与时代变迁的置换,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及其"现代性"焦虑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空间正义的加速介入与抽离,"拆迁"的不仅是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间性"认同观念,"流转"的更是伦理样态逐渐演变的"空间性"裂散谜题。目前,空间正义的研究在学术界仍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基于"美好生活"的新时代空间正义阐释和建构,在理论上应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并着眼于现代经济社会运行及其空间布展方式的新变化、新特点,致力于空间正义的生产性、分配性、消费性和生态性等方面的协同联动,担负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空间道义担当。

    2020年05期 No.223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5K]
    [下载次数:88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自我监督的效能评析和实践取向

    马媛;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针对一个时期以来自我监督存在的宽松软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标本兼治,探索出了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特别是重塑和建构了自我监督体系,并在实践中转化为规约权力、治理腐败的显著效能。这不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自身的"政党优势",厚植了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也为世界范围内应对政党衰落、实现政党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2020年05期 No.223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2K]
    [下载次数:58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社会权利兴衰与西方公民身份逻辑嬗变——以T.H.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为线索

    彭宗峰;

    T.H.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在西方公民身份思想史上具有分水岭式的意义。它以社会权利为焦点、以国家职能扩张为支撑,建构起制度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模式,推动公民身份研究方式实现了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T.H.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引导形成了以追求实现结果公平为目标、以科层管理体制直接组织生产或干预社会福利生产为手段的古典管理主义公民身份模式。但随着公民权利的复权以及社会权利的失落,古典管理主义公民身份模式逐渐解体。虽然,诸如文化转向与各种非制度主义的研究路径,都在试图从不同层面解构T.H.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但要跳出T.H.马歇尔的公民身份逻辑,关键在于把公民身份的语境向政治经济层面推进,以找准社会权利与公民权利矛盾的根源,深入理解公民身份的逻辑转换。

    2020年05期 No.223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4K]
    [下载次数:91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 ]
  • 黄河流域协同立法的背景、模式及问题面向

    刘康磊;

    无论对于南北经济协调发展,还是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生态保护而言,黄河流域的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需要国家立法层面提供更多的制度供给,但国家层面的黄河立法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发挥地方立法的灵活性和积极性,为国家立法进行先行先试。尤其是通过区域协同立法的方式,扩大地方立法经验的样本范围,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在与上位法不冲突和保障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满足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法治的迫切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和机制,以重点领域和核心问题为突破,实现"以法治黄"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树立"流域治理"的理念,将流域治理纳入国家治理的大框架中,丰富和完善国家治理的层次和体系构成,推进流域治理现代化。

    2020年05期 No.223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2K]
    [下载次数:164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 ]

经济与管理

  • 农户收入结构与脱贫成果巩固——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学鹏;孙明雨;

    基于调整农户收入结构的角度巩固脱贫成果,使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农户收入结构,并运用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户不同类型收入增加的减贫效果。结果表明: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收入结构存在巨大差异;西部地区贫困家庭与东部、中部地区贫困家庭收入结构差异较大;农户不同类型收入增加的减贫效果与其初始收入水平和其在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之间初始收入差距相关,初始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增加的减贫效果越好,初始收入差距越大,收入增加的减贫效果越差;经营性收入对各地区农户的减贫效果最为明显,工资性收入次之,且工资性收入差距大影响了工资性收入的减贫效果;转移性收入的减贫效果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递增;财产性收入对减贫影响不大;家庭特征与户主个体特征对农户的减贫效果也存在一定影响。

    2020年05期 No.223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0K]
    [下载次数:133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评价研究

    范方志;王晓彦;

    对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将有利于我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剖析问题、精准施策。根据农民的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指标体系,并采用DEA评价方法,对供给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整体得到较大提升,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综合效率区域间差距明显,表现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采用Tobit模型分析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人均财政支出、农民收入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存在区域间差异。通过准自然实验法则进行实证,可以进一步验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后,全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得到整体提升,其中中部地区效率高于东部,很大程度上缘于"中部崛起"等战略的推进,东部地区应向实现高质量供给上转型。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采用综合性手段提升效率、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依据资金使用效率精准优化财政资金分配、健全农村乡村治理机制等政策建议。

    2020年05期 No.223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7K]
    [下载次数:1889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2 ]
  • 人口红利模型、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分析

    杨晨姊;邢宇;杨文祺;

    构建了中国数量型和质量型人口红利阶段的世代交叠模型,引入外生人口变化,得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能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结论。利用全国31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模型结论加以验证,在进一步分析中,基于6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47年中各国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中介效应,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在国家发展的前期和中期都能对经济产生显著影响,而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作为中介变量仅仅能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中期,且通常人力资本领先于物资资本对经济产生影响。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进行了预测。

    2020年05期 No.223 9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9K]
    [下载次数:146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 ]
  • 人口区域均衡概念、学科属性与发展趋势

    向华丽;

    人口区域均衡是我国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国家发展计划以来从人口维度提出的发展要求,如何将这样一个宏观的愿景落实到具体的人口问题研究,是摆在学者们面前的问题。人口区域均衡是中国对于人口合理分布在新时代的新表达,其研究从学科属性上讲属于人口地理学研究范畴。城市的人口合理规模、城市人口实时分布规律、区域间人口流动或迁移预测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口分布与适应各种预测场景分析、包括人口规模在内的其他人口属性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等是未来人口区域均衡领域有待深入开展的研究。

    2020年05期 No.223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0K]
    [下载次数:62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 ]

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

  • 关联与正解:西部新型农村社区贫困构念生成及影响

    冉光仙;许小兰;

    贫困构念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贫困的认识及评价,具有正向性与负向性的双重特点,它既是经济、权利、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贫困的集中体现,也是涉及贫困的生成、传递、遏制的过程与结果的综合反映。贫困构念与西部农村社区关联性相对较强,并以利益脆性、精神贫瘠、权利虚弱、心态卑微等为特征,在行为、价值、目标和秩序方面形成治理梗阻。构念事实上连接着人们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在新型农村社区应是无边界性的建构。新型农村社区既割离不了它与原社区生活世界的联系,又要为社区其他正向性构念提供生长空间,因而可选之策是抑制贫困构念的负向性而彰显其正向性。社区治理可通过内生性与外源性相兼顾的环境营造、静态性与动态性相协调的边界管理、刚性与柔性相补充的价值引领、主体性与客体性相谐和的时空耦合来推进,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协同治理合力,从而为新型农村社区无边界价值观管理提供有益经验。

    2020年05期 No.223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4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中国农村社区冲突:类型特征、治理困境与路径优化

    高千;张长虹;

    农村社区冲突因事关中国基层社会稳定而成为学术界热议的重要话题。农村社区冲突治理成效,直接影响乃至决定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分析,认为农村社区冲突主要表现在利益、文化、权力、权利和结构等五个方面,在冲突化解与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冲突主体多元与治理主体一元、社区参与不足与维权参与度高、法律制度强制性与乡规民约合理性、化解平台缺失与社区冲突加剧、公共意识式微与个人主义强化等五大困境。治理路径可以从何以可能与如何可能两个方面探讨,既在理论上寻求学理支撑,又在实践中探求应对策略,以构建有效治理农村社区冲突的良策。

    2020年05期 No.223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5K]
    [下载次数:131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 ]
  • 简约而非简单:基层复杂社会的折叠型治理形态

    赵吉;

    基层治理面向的是复杂社会,科层治理的复杂逻辑难以有效应对基层治理复杂性,也难以实现基层的韧性治理。通过对简约治理与复杂治理的理论辨析,认为防范复杂社会的风险与挑战,实现基层社会韧性治理,需要为现有基层治理体系注入简约治理逻辑。简约治理逻辑与科层治理的有效组合需要折叠型治理形态。折叠型治理依据事务的不同属性,同时包容"折叠"与"展开"两种治理策略,能够根据不同时空情境实现"折叠—展开"的转换。折叠型治理为在科层治理主导下嫁接简约逻辑提供了可能,也为在既有体制下不断拓展基层治理的活力与弹性提供了空间。

    2020年05期 No.223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4K]
    [下载次数:1233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3 ]
  • 医学化的环境影响轨迹

    王丽敏;

    随着现代医学体系建立、医院规模扩大和资本等影响因素,医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出现了医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医学化,过度医疗越来越普遍,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成为制度性要求,医疗废弃物产生量日益增多,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医学化的环境影响轨迹,不仅揭示了现代医学与市场制度如何实现结合,也呈现了医学化对于生态环境的社会文化影响。要重视医学化及过度医疗产生的环境影响,形成对该问题的整体性、生态性认识。

    2020年05期 No.223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6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历史

  • 商书所见清代晋商的商业教育理念——以《劝号谱》为中心

    刘秋根;张丽;

    商书中所蕴含的商业规范教育、商业道德教育、商业技能教育以及商业知识教育是晋商商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晋商通过树立新的商业价值观,商人职业意识不断觉醒,通过对子弟、生徒途程观念的普及,商业经营实践中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对商业经营规范和道德伦理观的教育,来提升工商业经营群体的综合素养,这也是晋商在商场中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劝号谱》是潞商所撰且应用较为广泛的商书,以《劝号谱》为切入点来探讨晋商商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

    2020年05期 No.223 15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3K]
    [下载次数:43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 清代官女子的身份属性

    滕德永;

    在清代,官女子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用语。长期以来学界对其认知有限。近年来,由于热播清宫剧的影响,官女子为人熟知,但相关解释存有歧义。其实,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官女子的含义不尽相同。它可以是清宫宫女,也可以是包衣三旗的年轻女子,还可以是皇子的低级侍妾,甚至是受到严厉降级处分的嫔妃。对此,清宫档案在使用这一用语时亦尽可能地避免歧义。

    2020年05期 No.223 16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8K]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元代江南行政区划变迁之管窥——以诸元本《事林广记》为考察中心

    邵婵;

    《事林广记》是元代十分流行的一部日用类书,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增删改编,体现出很强的实用性特点。对元代各本《事林广记》的成书年代,以及各本中"新建行省"、诸"道"等内容的考察,可以发现其所载元代江南行政区划信息,基本以至元二十三年、元贞元年、大德三年为主,并进行适时增类,呈现出分时性、阶段性特征。以各本《事林广记》管窥元代江南行政区划之变迁,可见至元二十三年后行省、宣慰司由军政管理体制转化为常设化地方行政体制,再到大德三年后行政、监司分离、行省确立为地方行政总司的过程。由于元前期地方行政机构职司长期没有定制、行省制度的两重属性,以及蒙元帝国二元制权力结构体系、亡宋百姓对新朝的缓慢认同等诸多因素,元代南方士民对地方行政区划的普遍认知与接受,一直到元朝中期以后才逐渐完成。诸元本《事林广记》关于元代地方行政区划内容的不断更替,为我们考察元代江南行政区划的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和视角。

    2020年05期 No.223 175-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0K]
    [下载次数:4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西夏研究

  • 西夏政区划分及其相关问题

    杜建录;

    西夏政区划分既保留党项民族特点,又广泛吸收中原汉族制度。在宋夏沿边和河西走廊半农半牧区,既置州郡,又设监军司,二者在区划上相互重叠,在职责上军民融合;在荒漠半荒漠牧区没有州郡县乡区划,由监军司直接管理宗族部落。西夏的城有四种类型,有的是州府的驻地,即所谓的大城;有的是堡寨号为州,实际是城的建制;有的是地位衰落的州;有的是地位重要的堡寨。西夏沿边堡寨分大小两种,筑城建池、重兵戍守的大寨有时也称作城,如白豹城又作白豹寨,金汤城又作金汤寨。小堡寨大多是夯筑的土围子,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沿边个体族帐"各有堡子守隘"。西夏转运司"路"不是一级政区,经略司"路"远比转运司"路"管辖的范围要大,和宋朝不尽相同。

    2020年05期 No.223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1K]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凭空消失的七尺绢:西夏榷场尺度新论

    陈瑞青;

    宋、夏、金三国通过榷场贸易实现了南北商品的流通,在西夏榷场中既有南宋的川绢也有金朝的河北绢。川绢既是商品,也是一般等价物。南宋川绢为四十二尺一匹,而非四十尺一匹。西夏榷场官吏人为地将一匹川绢减少七尺,用以维持与河北绢固定的2∶1的比价,这样就可以快速估算商户货品总价值和收税额。收税时川绢与河北绢的比值为1.9∶1,并不是西夏榷场通过提高川绢价格来增加川绢比值,而是在核算收税川绢时,将绢的损耗计算在内,故而造成川绢价格提高的假象。金朝河北绢的价格大致是川绢的1.667倍,河北绢的价格高于川绢,主要和金朝一尺是南宋一尺的1.2倍密切相关。河北绢的质量高、尺度长,自然在价格上高于川绢,这也是西夏榷场通过人为减少七尺绢,维持川绢与河北绢2∶1比价的前提。

    2020年05期 No.223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2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从《同音》旧版本中的“不行”字看西夏文的使用与规范

    李雷;

    《同音》作为西夏官方编著的字书,对当时西夏字的通行情况具有总结和规范作用。现存《同音》旧版本中有15个字下注"篟膌"(不行),意为不再通行。通过对这15个西夏字的形音义进行分析,"不行"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存在字形更简易或义项更丰富的通行字。但从现存文献中的具体用例来看,一些"不行"字实际还在使用。对于这一现象,可从三方面进行解释:一是仅知道部分现存文献的刊印时间,却不能明确其成书时间一定在《同音》旧版本之后;二是一字的"行"与"不行"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一字在"不行"一段时期后,又因为某些原因再次通行;三是一些字的通行情况发生变化后,其后问世的字书也会作出相应调整,制定新的规范,从而影响其他文献的用字。

    2020年05期 No.223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文化

  • 公共记忆的节会化再生产——瑶白侗寨摆古节个案研究

    李生柱;龙宇晓;

    随着全球化、旅游化与遗产化的不断推进,我国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正发生着剧烈的现代转型,从封闭的家族或村落性节日摇身变为充满商业和政治气息的开放性节会,其所承载的公共记忆随之被激活、展演与再生产,并进入官方主流话语体系之中。瑶白侗寨摆古节即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现代转型的一个缩影,其各种节会民俗活动表明,不仅实体馆场是公共记忆的栖身之所,像节会这样的无形时空场域,更是一座长久性存储和动态地生产公共记忆的"梦工场"。记忆的节会化再生产无疑拓展了目前公共记忆研究的领域,应是今后需要深耕的一个新领域。

    2020年05期 No.223 20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6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 ]
  • 从“电影机构”到话语消费——文化产业语境下电影批评功能的再认知

    周旭;

    电影批评作为"电影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运作系统异常复杂。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影批评的理论模式、表述形态、功能定向、评价标准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具体言之,从批评的特性看,电影批评不仅具有审美特性、文化特性,还具有产业特性,是促使电影产业持续运作的重要力量;从批评的功能看,电影批评对电影观众、电影创作以及电影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电影批评功能的实现又受到电影批评主体的素养、批评方法的选用、批评传播的媒介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2020年05期 No.223 209-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0K]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 ]

  • 加密货币的乌托邦理想

    张培培;

    今天,加密货币已经跨越了技术极客、早期爱好者的小圈子,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事物。加密货币的支持者们认为,他们可以通过新兴技术建立起一个新世界,在货币、组织形态、经济系统、意识形态等方面实现新的秩序。作为互联网世界的原生货币,加密货币促使传统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进化,使超主权全球金融网络成为可能;为加密社区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提供了崭新的人类协作方式;通证经济试图通过激励机制和通证化设计实现一个更多人受益的经济系统;"代码即法律"等加密社区文化逐渐影响传统世界。然而,从理念出发设计一个新世界的路径存在诸多问题。同现实世界和解、与实体产业结合、提供人们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合理的实现之路。

    2020年05期 No.223 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1K]
    [下载次数:66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中国老年失能的理论再思考及测量模型构想

    王雪辉;

    生活经验表明,老年人从健康自理状态到失能不能自理状态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关于失能的内涵与本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失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过程"已成为国际官方组织(WHO)和学术界的共识。然而国内学界仍将失能视为一种静态现象,并且通常基于失能群体而非失能个体的视角开展相关研究。通过对失能的概念展开讨论和界定,笔者梳理了国际上关于失能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医学模式的分析视角,尝试提出中国老年失能的理论模型框架及测量指标体系,为科学精准评估老年失能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升老年失能预防和干预措施的效用。

    2020年05期 No.223 14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3K]
    [下载次数:785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