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在此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评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意义重大。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我国的贫困治理现状及党中央的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建设、乡村治理和民生改善五个维度构建了“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十四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展以及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适用性。
5,770 | 74 | 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程国强,邓秀新.新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5).
[2]张青,郭雅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有机衔接[J].理论视野,2020(10).
[3]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
[4]姜正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贯通:逻辑、难题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12).
[5]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1).
[6]高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逻辑关系及政策安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
[7]黄祖辉,钱泽森.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
[8]左停,原贺贺,李世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维度与框架[J].贵州社会科学,2021(10).
[9]孙久文,林丽群,傅娟.“十四五”期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研究[J].学术研究,2021(1).
[10]张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于贫困治理绩效评估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21(1).
[11]孙久文,李方方,张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落后地区乡村振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3).
[12]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9).
[1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14]黄林秀,邹冬寒,陈祥,等.财政扶贫政策精准减贫绩效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5).
[15]喇娟娟,阙光新,李倩.西部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8,29(1).
[16]李军,罗永常,李忠斌.民族村寨精准扶贫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0(1).
[17]张琦,石新颜,顾忠锐.中国绿色减贫成效评价指数构建及测度[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6).
[18]钟亮亮,童金杰,朱述斌,等.江西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测度及制约因素解构[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4).
[19]余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及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20(11).
[20]尤杰舜,陈怡晴,杨舒情,等.乡村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基于晋江市54个样本村的实证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2021,38(5).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422.6;F323
引用信息:
[1]杨肃昌,范国华.“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宁夏社会科学,2022,No.232(02):112-123.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效能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BMZ146);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六盘山区脱贫过程中农民主体性的表征、经验与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XSH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