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社会科学

当代马克思主义

  • 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阐释的实践指向与着力点

    张存建;

    通过哲学阐释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质是引领人们融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行动者网络”之中,必须为之明确可靠的实践路径。文明的演进有其文化传统语境,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阐释有其伦理基础,应当就此引导人们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价值取向,以价值自信驱动行动自觉。通过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阐释促进个体的行动自觉,不仅需要帮助个体实现从文明自信到文明自觉的转变,使之能够理解人类传统道德增强模式的时代局限,而且需要一种知识论的省察,着力引导个体认识和批判那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价值对立的伦理取向,从中培育其关于共同价值的价值自信。帮助人们运用辩证思维形成关于共同价值的价值自信,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阐释的通识意义所在。

    2025年05期 No.253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文明互鉴——基于对“古今东(中)西之争”的批判

    操奇;

    文明互鉴论克服了将“古今东(中)西”绝对对立带来的理论与实践难题,创立了超越“文明冲突论”的科学的文明关系论。“古今东(中)西之争”根源于近代主体性哲学,其根本特征是在预设一个孤立主体的视域内进行主体与客体的二分式思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逻各斯为核心的等级化和中心化思维方式。其在思考文明主体之间关系问题时的逻辑过程可以概括为孤立化—对立化—等级化—中心化。文明互鉴论的哲学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主体间性哲学。文明互鉴具体是指世界文明主体在文明交往和文明发展中不同文明主体(共同体)相互之间地位平等,彼此“互相参照”,交流互鉴、相互作用、交互发明。其逻辑起点是把不同文明主体看作地位平等的主体;理论预设是把不同文明主体看作彼此交互的主体;实践路径是不同文明主体相互之间平等、自由、生成性对话。

    2025年05期 No.253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文化在社会有机体中的新方位

    田鹏颖;张雪;

    文化在社会有机体中的定位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历史接续性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髓,并在解决实践的重大问题中实现了理论创新。通过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对社会基本矛盾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中文化建设地位的新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对文化自信认识的新突破,习近平文化思想确立了文化在社会有机体中的新方位。这一文化新方位的确立,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境界,贡献了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理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25年05期 No.253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文生视频大模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与创新路径

    朱虹;傅晓晖;乔思阳;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文生视频大模型以其文本驱动、跨模态生成和沉浸式表达能力,日益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传播与文化认同构建的重要技术工具。聚焦文生视频大模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文化潜能,基于符号整合、叙事生成、情感共鸣三个角度,系统探讨其在多民族文化统一性构建、集体历史记忆重塑及国家民族情感激活中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文生视频模型在语料结构、叙事逻辑与符号表达方面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指出其生成内容普遍存在文化认知偏向、叙事碎片化与符号固化等问题,削弱其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性。为应对上述挑战,提出创新路径:建设多民族文化知识库,拓展模型语义理解的文化覆盖面;优化语义引导机制,增强生成内容的精神价值表达深度;引入动态生成技术,推动文化符号在生成过程中的融合表达。

    2025年05期 No.253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机制、路径与风险调试

    马佳;马玉琼;

    人工智能作为深刻塑造社会结构与治理逻辑的通用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嵌入国家治理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民族工作不仅需要回应由人工智能带来的观念变革与制度挑战,还需主动利用技术手段回应文化认同构建、治理能力提升与社会融合发展的现实诉求。基于此,研究立足人工智能与民族事务深度互动融合的时代语境,揭示人工智能应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其兴起既是社会生产力跃升的结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的趋势。系统梳理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现机制,识别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出以价值引领、制度保障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为核心的优化路径,确保人工智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良性发展,为民族工作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2025年05期 No.253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叙事·符号·精神: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

    王圆方;张唐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叙事—符号—精神”三重逻辑整合机制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具体而言,通过“历史叙事”、“解放叙事”、“家园叙事”多个维度,讲述中华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走向新生、共同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故事。在叙事中运用物象符号、仪式符号、人物符号,追寻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唤醒民族共存的集体记忆,镌刻民族共享的典型形象,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的聚合。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红色基因为核心的革命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5年05期 No.253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经济

  • 科层再造:农村公共服务外包的行政逻辑及其治理效应

    王海娟;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政府采取服务外包方式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推动了乡村治理转型。本文采取“政府—第三方机构—农民”三层分析框架,探讨农村公共服务外包的行政逻辑以及乡村治理科层化转型过程。从推动政府职能转型角度,农村服务外包被认为可以推进乡村治理社会化并减轻政府负担,从而避免基层科层体系扩张。然而,在服务下乡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将第三方机构转变为准行政组织,推动了乡村治理科层化转型。地方政府并未将公共服务职能转移出去,而是借助公共服务外包再造了基层科层治理体系,从而加剧了基层政府规模膨胀和财政负担。深层次原因是地方政府在过程管理要求下倾向于将公共服务供给行政化,以及具有逐利目标的第三方机构缺乏推动社会治理的动力和能力。在服务下乡背景下,应依托村民自治形成服务自我供给方式,保持基层简约治理传统,以避免基层科层体系过度扩张。

    2025年05期 No.253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行政话语何以实现治理功能?——基于委婉语的理论探赜

    陈珊珊;

    话语蕴藏力量,而在公共管理领域,行政话语何以实现治理功能?为深入探究以上问题,本研究聚焦于行政话语中的委婉语这一言语现象,通过词源学考证与语用分析,剖析行政话语中委婉语的内在特征与生成机理,以此论证委婉语在人性化、高效化、规范化方面所蕴含的治理功能。研究发现,委婉语通过修辞策略与治理目标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话语治理功能的创造性转化与拓展。然而,行政话语中的委婉语亦可能陷入失效困境,因而亟须从话语价值观念、话语制度体系、公众参与途径三个层面展开审视。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丰富了本土行政话语体系的理论内涵,亦为提升治理效能和建设民主社会提供了实践启示。

    2025年05期 No.253 6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数字金融领域的运动式监管:生成逻辑与法治面向

    刘乃梁;唐曼绮;

    运动式监管是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和风险泛化背景下由监管部门频繁启动的制度工具,具有“从重、从严、从快”的特征。在强大的资源整合与科层动员能力作用下,运动式监管通过高位推动、部门联动的组织机制与行政、社会动员机制取得“短、平、快”的治理效果。然而,运动式监管存在着奇袭治理损害市场预期、政策执行乏力诱发失灵、依赖威慑效应致使监管与市场不相容等负外部性影响。因应金融创新风险的监管模式转型,应将运动式监管定位于促进数字金融新业态渡过转型发展阶段、建立长效监管制度的重要辅助工具,以边界重构和法治嵌入为核心调适运动式监管的规制效能;增加常态化制度的有效性供给,助推运动式监管与常态化监管的双轨协同;构建多元主体互动的开放式治理格局,形成具备弹性扩展能力的数字金融信息治理生态系统;以数智化赋能金融监管提质增效,推动金融监管从“离散型干预”走向“连续性治理”。

    2025年05期 No.253 8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论AIGC人机协同中的著作权范式变革

    房保国;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崛起对著作权法的“独创性”概念构成根本性挑战,推动法学理论向“后人类创作观”范式转型。基于技术变革引发的法理危机,系统解构AIGC对独创性本质的三重挑战——主体性消解、过程去中心化与人机贡献交织。依托后人类主义哲学与关系本体论,提出“关系型独创性”理论框架:著作权主体需要向功能型节点转型,独创性认定应从静态结果评价转向动态过程衡平,权利配置须建立开放协同与智能合约结合的治理体系。通过解构人类中心主义迷思,构建“适应性著作权法”回应人机协同认知生产模式,实现法律从确权工具向生态调节器的功能跃迁。

    2025年05期 No.253 9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合众为一:处参与地位“网暴群体”的侵权责任治理

    吴国喆;罗梦;

    作为参与地位的“网暴群体”具有集合式主体的特殊本质,属于多种不法行为的组合,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抑或具体人格权的侵权责任规制范围具有治理局限性。在损害结果同质为人格尊严、因果关系的模糊逻辑、行为的一般化评价下,作为人格基本权益保障的一般人格权具有将“网暴群体”整合为一的责任证立优势,有效解决传统个体诉讼难题。同时过错、因果关系呈现特殊的复杂样态,传统判断规则力有不逮,过错要件应转化为违法性要件,在利益衡量视角下综合结果违法与行为违法的双重认定。因果关系则在亟须治理网络暴力的法律政策加持下,构建由整体向个体推定因果关系规则。责任的落实围绕民事公益诉讼形态、多元化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和发挥规模效应的集体诉讼及既判力适度扩张展开。

    2025年05期 No.253 10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由改革话语到规范体系: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先行先试”的展开构想

    李思远;

    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实施势在必行,而如何“破冰”至关重要。从运行机理来考量,“先行先试”发生于正式立法之前,具有前置性和前瞻性,同时可以提供试错机制,有助于降低改革难度和成本,还能够调和利益冲突,达成多方共识。通过对既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试点探索的审视不难发现,“先行先试”突破了我国传统“立法主导型”的制度模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实践探索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若“先行先试”不够深入彻底,所遗留的问题会导致争议持续不断。因此,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先行先试”,应当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通过“制定方案——获得授权——开展试点——立法建议”这一逻辑来实现“改革试点推动立法”;同时对核心概念再次校准,厘清“封存”与“消灭”的本质区别,明确“封存”而非“消灭”的法律效力,避免实践中再次出现操作混乱;具体的实施层面上,可以采用“分层+分类”的方法,锚定醉驾类轻微犯罪作为试点对象,尽快进行“先行先试”,待经验成熟,再将试点对象和范围逐步扩大。

    2025年05期 No.253 11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

  • 和合共生: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逻辑

    尹广文;

    中国社会工作历经百年发展实践,在专业教育、学术研究、实务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整体来看,中国社会工作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集中表现为学科的社会学依附、学术的西方化表达和话语的行政化立场等实践困境,究其根本性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尚不充足。新时代,身处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国社会工作如何跳出既有的“知识依附”,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界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一方面根植于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思想文化和社会实践资源的挖掘与汲取,包括价值理念的铸魂、理论方法的奠基和实务实践的固本;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对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借鉴,其中,西方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专业建设和职业化实践是社会工作知识生成的集中体现。“和合共生”构成了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两个结合”中增强中国社会工作的自主性建设;体现中国特色学科属性,在“交叉融合”中推进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探索中国风格学术创新,在“融通古今”中推进中国社会工作学术体系建设;构建中国气派话语系统,在“开放包容”中推进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建设。

    2025年05期 No.253 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_消费社会学

  • 消费伸缩性与可持续消费2.0版

    王宁;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消费行为的后果,有必要把消费行为放在更长时段的经济周期内加以分析。在现代化的国家中,经济在总体上保持增长的大趋势,但不排除在经济增长的大趋势中会出现起伏,即呈现扩张和收缩的周期。与此相对应,消费行为也呈现扩张和收缩的循环。在消费扩张期,学者更侧重研究如何避免因过度消费造成的负面环境后果;在消费收缩期,学术界则需要分析消费的过度收缩对宏观经济造成的不利后果。提倡如何避免消费过度扩张造成负面环境后果的理念可以称为可持续消费1.0版,而既考虑如何避免消费过度扩张造成的负面环境后果,又考虑如何避免消费过度收缩造成负面经济后果的理念,则可以称为可持续消费2.0版。

    2025年05期 No.253 14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有闲生活:时间对文化休闲消费的影响分析

    朱迪;欧阳跃明;

    发展文化休闲消费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有闲生活是普惠的民生福祉,高质量的休闲生活正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时间压力,除收入、社会保障等结构性因素之外,时间也是影响文化休闲消费的重要因素。本文提出理论模型,认为休闲时间不仅对文化休闲消费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影响休闲生活质量产生间接影响,并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持实施的“2024—2025中国文化发展调查”进行实证验证。分析显示,休闲时间和休闲生活质量均对居民文化休闲支出有显著影响,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显示,休闲时间通过提升居民休闲活动丰富度增加文化休闲支出,也通过促进居民参与发展型休闲活动增加文化休闲支出。计算发现,若将成年人每周休闲时间增加约0.5天,文化休闲支出可有较大提升。应完善优化居民时间分配格局,同时也应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供给,引导居民追求更高质量的休闲生活,从而切实提升居民消费。

    2025年05期 No.253 15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产消者概念内涵的重置及其消费社会学意义

    吴金海;

    在产消合一现象不断涌现的当下,托夫勒提出的产消者概念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然而其在关于构成产消者概念的两个子概念——生产与消费——的理解上,则明显受着经济学及其经济主义视角的束缚,使得其产消者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作为消费社会学分析性工具的价值。为此,我们有必要超越经济学的局限性,通过对生产和消费这两个子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明确区分,实施对产消者概念内涵的重置,进而让这一概念成为凸显消费社会学这一学科独特性的有效分析工具。

    2025年05期 No.253 16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文化

  • 多元一体:西夏陵出土金银器源流与特征研究

    于光建;景利军;

    自1972年西夏陵考古发掘以来,目前西夏陵共出土了14件金银器。这些金银器虽然数量不多,但为研究西夏帝王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从出土的金银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及其源流特征来看,西夏陵出土的金银器基本继承了唐宋以来所流行的大体样式,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统一性。同时,在金银器设计制作上又借鉴融合了周边多民族文化元素,实现了西夏金银器的创新发展,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创新性。西夏陵出土的金银器既是西夏社会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物见证。西夏陵出土金银器反映了西夏通过制度认同、技术传承、审美融合与创新改造,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在各民族交流互鉴中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逻辑。

    2025年05期 No.253 16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6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文化_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

  • 从饮食到技艺:滩羊资源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的传承与重构

    韩婷;侯学然;

    滩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手抓羊肉制作技艺、手工毯织造技艺和滩羊皮鞣制工艺的核心原材料。从饮食到技艺的三项滩羊相关传统技艺,有着深厚的历史脉络、文化精神和特殊的资源与技术。近年来,传统技艺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和重构路径,要构建“文化—生态—整体—区域”四维体系理论框架,推动滩羊产业的发展。宁夏滩羊非遗技艺历经数百年演进,在原料采集、工艺流程、产品形制等方面始终与生态环境、社会变迁保持着动态适应关系,至今仍在宁夏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传承发展不仅承载着农牧交错带特有的历史记忆,更见证了多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深度交融。

    2025年05期 No.253 18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媒

  • 从信息匹配到意义生成:GAI浪潮下个性化推荐的范式转型

    喻国明;臧秀峰;

    生成式AI的崛起正在重塑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应用实践,本文从技术逻辑与权力结构的双重维度,揭示个性化推荐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匹配范式向生成式AI阶段意义生成范式的转变。研究发现,生成式推荐基于资源适配、认知重构与交互升维等技术可供性实现与人性的深度对话,打破了分析式人工智能在传统信息推荐生态中存在的平台垄断、信息茧房、响应滞后等局限。算法即权力,个性化推荐范式的转变引发场域权力重构,算法推荐的权力从信息分发延伸到内容生成,自然交互赋予用户更高自由度、细粒度的反馈权,数据隐私成为推荐系统与用户权力博弈的新场域。未来,随着具身智能的发展,关注算法权力从赛博空间到物理世界的渗透以及个性化推荐将拥有的深度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5期 No.253 192-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能体嵌入下体育传媒产业的生态重构、风险谱系、防治路径

    滕姗姗;胡奇;

    随着智能体的深度嵌入,体育传媒产业将迎来系统性生态重构,通过解构智能体从工具理性到技术具身性的理念跃迁,揭示其与体育传媒产业从辅助性工具向主导性技术权力的迁移逻辑,并识别出二者在环境感知的认知超循环、机会捕捉的流程再构、资源重构的生态涌现维度的嵌合接点。在生态重构层面,体育传媒产业价值链经历生产端的智能化转型、分发端的场景自适应演进与消费端的行动触发式裂变,推动传媒业态从信息服务升维至智能服务生态,其底层逻辑发生从“内容为王”到“行动即服务”的颠覆性转向。然而,智能体自主行动引发的决策失控、劳动异化导致的从业者主体性消解,以及算法偏见引发的伦理失序,构成全新的风险谱系。由此,需要构建场景敏感的动态风险熔断机制以遏制行动主义危机,通过人机混合智能的价值再分配应对劳动异化,并建立技术归责可溯的伦理治理框架。

    2025年05期 No.253 20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