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社会科学

本刊特稿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精髓要义和价值意蕴

    张永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发端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时空场域,汲取了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理论精华,并在高度总结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成就经验中得以丰富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体现在,提出发展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战略主动的重要抓手,强调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指明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引领和驱动中国人工智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战略性指引,为深化和加强国际人工智能合作贡献了包容性智慧。

    2025年04期 No.252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马克思主义_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李大钊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刘雄伟;

    任何民族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都需要本民族特有的基本生存经验的支撑,也可以说,都需要奠基在本民族特有的存在论视域之上,因而对本民族特有的存在论视域的审视和澄明就成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性问题。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创性人物,正是基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觉解而澄清了中国文化单一性的存在论视域,并由此实质性地冲破了第二国际所主导的正统阐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创造性解读和创新性转化。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来说,李大钊可称得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位思想家,他在“开端”位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主性解读,对于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2025年04期 No.252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反对“言必称西方”为抓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朱继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言必称西方”等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之前长期存在并几度泛滥,至今危害不小。“言必称西方”的表现及危害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教学科研、科技市场等领域,并在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等领域危害较大。“言必称西方”问题长期存在,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新时代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就必须勇于直面、坚决反对和科学解决好“言必称西方”问题,不仅要大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改正盲信迷信西方的评价体系、揭批错误思潮、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还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走向世界、引领世界。

    2025年04期 No.252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构建中国政策评估自主知识体系:现实基础、关键维度与具体路径

    杨代福;

    建构中国政策评估自主知识体系要从中国政策评估的现实基础出发,充分反映中国政策评估的特色和特质。在长期的建设历程中,中国政策评估呈现五个方面的特色,蕴含着三个方面的特质。这些特色和特质不仅为建构中国政策评估自主知识体系提出了要求,也形塑了中国政策评估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三个关键维度:价值观念体系构建维度、制度知识体系构建维度和方法知识体系构建维度。要实现三个关键维度的目标和任务,需运用中国评估传统的转化,本土经验的凝练与提炼,域外理论方法的比较检验与借鉴,根据需要和技术变革的开发创新,周期性的知识整合五个路径。通过长期且持续的努力,中国政策评估自主知识体系终将形成。

    2025年04期 No.252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马克思主义_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

  • 从大历史观看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根基、优势与意义

    王岩;杨鑫;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需要用大历史观的文明思维和历史视野加以全面把握。从自身文明发展的大历史看,中华文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向现代转型,这一过程不断延续着其自身的辩证思维、精神特质和突出特性,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从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大历史看,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在文明立场、文明要素、文明目标及文明道路等层面,不断实现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借鉴与超越,展现出社会主义文明的强大优势。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历史看,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坚决批驳“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及“历史终结论”等错误论调,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世界历史意义。

    2025年04期 No.252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

    彭劲松;安润泽;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逻辑,需要在新征程中增强理论自觉,深入分析现实问题,重视总体性制度构建,强化具体的战略方略配套落实,扎实推进文化强国,不断增强定力与信念。中国式现代化展现深刻全面的文明意蕴,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基本方式、基本特点、基本趋向,强调文明发展的综合性、多样性、协作性、包容性、创新性。这有利于认识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融普遍性与特殊性于一体的基本逻辑、基本规律,通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实构建,在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进中带来人类文明发展的更优前景,创造践行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5年04期 No.252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

  • 数缘政治背景下的国际制数权博弈

    肖洋;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空间与实体空间进一步融合,国家间的数字实力博弈推动世界政治逐步从地缘政治时代向数缘政治时代演进。数字科技塑造了数缘政治,但数字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国际行为体的数字实力存在强弱之分,在数字治理和秩序构建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跨境数据流动使数据具有战略资源属性,全球数字化浪潮使国际权力博弈的场域从地理空间转向数字空间,博弈模式从具象化的物质控制权之争向虚拟化的数字控制权之争转变。制数权是一种与数字科技共存共生的新型国家权力,也是一个主权国家能够在数字空间得以生存和壮大的根本保障,更是数字时代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新型动因要素。大国间的制数权博弈与小国的技术依附并存,成为数字时代全球权力格局的新常态。国际制数权博弈不仅是事关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国际安全问题,更是人工智能时代国际政治经济体系话语权归属的国际战略问题。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时代的里程碑技术,极大改变了国家间竞争的范式与领域,同时也推动国际制数权博弈从数据资源控制向算力竞争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国际制数权博弈将主要在既有制数权强势国家与制数权新兴国家之间展开。

    2025年04期 No.252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可信数据空间赋能国家数字能力建设: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叶文杰;

    国家数字能力是国家在数字场域中综合能力的体现。可信数据空间作为国家数字场域的重要基础设施,能够促进数据资源的整合与流通,赋能国家数字能力建设。通过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与价值共创三大核心能力,可信数据空间得以赋能国家数字秩序能力、国家数字赋权能力和国家数字创新能力的建设。然而,可信数据空间赋能国家数字能力面临顶层体系构建不足导致的“整合受阻”、关键技术发展有限引发的“资源钝化”、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不完善带来的“价值祛活”等困境。为克服这些挑战,应从统筹规划与规则完善、技术攻坚与资源优化、机制完善与激活创新三方面入手。未来,可信数据空间将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构建公平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5年04期 No.252 7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

  • 未来产业赋能新型工业化的突破路径与政策创新

    高斯扬;

    未来产业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要素。构建创新驱动理论的分析机制,系统阐释未来产业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四大实现路径:一是聚焦技术突破,通过颠覆性创新重构生产要素配置体系,筑牢新型工业化物质技术基础;二是推进组织变革,运用商业模式创新与网络协同效应,全面提升产业链运行效能;三是赋能生态构建,推动跨领域深度融合与创新系统迭代升级,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四是锚定市场需求,借助场景创新与数字实体融合,持续强化需求侧牵引作用。实践表明,中国未来产业发展存在战略技术储备的代际差距,关键领域技术转化率偏低,高端人才供需结构失衡,制度供给与产业变革协同较弱。对此需要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协同攻关机制,强化场景驱动的创新应用,建立“学科—产业”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完善包容审慎的动态监管体系,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2025年04期 No.252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地区异质性分析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传染性研究

    周孝华;杨益;聂晶;

    利用PVAR模型将通货紧缩风险、银行风险和房地产风险纳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研究框架,探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传染性。研究表明,整体上,隐性债务风险会向三类风险蔓延,且各类风险会循环传染。具体而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会产生通货紧缩风险,同时刺激银行风险,引起房地产下行风险,而银行风险叠加通货紧缩风险会进一步加剧房地产市场下行,并且各类风险也会反向刺激债务风险暴露。风险传染在各地区间表现出异质性,东部地区债务的通货紧缩风险不明显,债务风险对房地产风险的刺激作用较其他地区弱,中部地区债务风险加大会产生房地产市场泡沫,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呈现房地产泡沫强化债务风险。

    2025年04期 No.252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类型化视角下“背靠背”条款的规范适用——基于对新司法解释的检视与完善

    魏磊杰;王潇潇;

    “背靠背”条款作为合同主体分配资金风险的特殊约定,司法解释否定特定情形下该类条款的效力,旨在保护中小企业权益、整饬市场公平秩序。然而,囿于条款形态复杂、制度文本欠缺精准指引与实操细则,实践中该司法解释既难消弭“背靠背”条款的应用纷争,亦难衡平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鉴于此,建议从三个方面完善司法解释:其一,建立“付款型—结算型”二元的条款分类体系,类推适用附条件/期限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规定,明确《批复》对各类条款的涵括边界;其二,创设“效力补正窗口期”规则,以特定节点时市场主体的企业性质,判定其是否符合《批复》的主体适用条件,明确排除“甲指分包”合同的适用情形;其三,依托“司法解释具备制定法属性”的理论观点,以制定法的效力位阶规则解决《批复》与既有制度的衔接问题。

    2025年04期 No.252 12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备案审查中立法事实说理的方法转向

    李修懿;

    目前,我国备案审查实务中立法事实说理呈现的说理空白、薄弱且杂糅等特点,可以归结为立法事实形态的复杂性和内部沟通的惯性影响。其实,立法事实说理不等同于立法事实审查,在我国政治体制下二者在制度定位、行为立场与价值功能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应重视立法事实说理与立法事实审查的区分。在备案审查过程中,立法事实说理的原理应从追求价值统一性转为追求效果的可接受性,论证重心应从合理性审查转为回应性说理。以此为基础,立法事实说理应回归常识主义,以说理受众为中心,以当下时空为锚点,采用逆向于后果主义审查的说理逻辑,并以目标为导向区分说理的强弱程度。

    2025年04期 No.252 13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立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反思与优化路径——基于全国29个省份相关地方立法的分析

    王群;闫泽宇;

    地方立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中央“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立法应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定要求的重要举措。基于对510部相关地方立法文本分析发现,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立法呈现立法主体与民族自治地方高度关联、立法数量稳定增长且地区差异较大、立法领域和层级较为分散、立法表达以直接嵌入为主等特征。同时,地方立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不同程度存在简单化倾向、精细化不足和融贯性不强等问题。为此,坚持国家法制统一性与地方立法创制性结合,管理型立法与促进型立法并行且以促进型立法为主的立法旨趣,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立法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实操性、创制性;以系统性为指引,完善立法备案审查制度,推进区域协同立法,系统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立法的质效。

    2025年04期 No.252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_家庭与人口研究

  • 养老周期延长背景下的农村老人养老阶段分化与演进

    李岩;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理解“老化”这一动态的生命过程是养老问题研究的前提之一。随着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当前人口老龄化表现为养老周期延长,在农村老人养老生活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借助家庭功能主义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阶段性分为阶段分化与阶段演进两个维度。在阶段分化维度中,农村老人养老生活可依据劳动能力与自理能力划分为五个理想阶段;在阶段演进维度中,农村老人养老生活是劳动能力与自理能力不断丧失的过程,具有模糊性的重要特征。模糊性是家庭发展目标与老人自我认同耦合的结果,体现在阶段转化、自我定位与实践策略三个层面。同时,隐藏在老化过程中不断积累的风险与危机被家庭、老人自身忽视。当前的农村养老研究缺失老人主位视角,需要找回作为养老主体的老人,关注其完整的生活与诉求。

    2025年04期 No.252 153-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养老还是养小:代际照料资源供需困境与政策调适

    毛婷;

    “一老一小”的照料需求差异决定了代际照料需求冲突不会必然出现,但受家庭内外代际照料资源供给现状的影响,仍存在家庭内部非正式照料主体的“个人主义—家庭主义”、“工作—照料”等角色平衡困境和家庭外部社会照料资源的总量困境、结构困境与响应困境。应构建家庭内部非正式照料者的权益保障体系和优化家庭外部社会化照料资源配置体系,以提供家庭照料支持、提升社会照料能力,实现家庭与社会的养老、养小平衡。

    2025年04期 No.252 165-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构与延续:“丁克家庭”代际关系矛盾心境的生成与调适

    齐鑫;

    丁克家庭作为家庭现代化转型中的一个特殊样本,具备着诸多的话题空间。从代际关系矛盾心境理论出发,聚焦丁克家庭的代际关系实践,分析代际间矛盾心境产生的机制过程和处理矛盾心境的实践模式。研究发现,丁克家庭中代际关系矛盾心境的产生源自两代人的生育观念差异,生成于意见对立与情感博弈的交织过程中。两代人通过团结、解放、复制、原子化四种实践模式主动调节自身面对的矛盾心境,在这个过程中,代际关系实践呈现权力结构重塑和情感联结延续的变迁特征。以丁克家庭来看,中国家庭代际关系仍处在传统性和现代性并存的流变过程中。在低生育率和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生育决策中的代际关系协同与博弈机制,需要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

    2025年04期 No.252 173-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_西夏陵与世界文化遗产

  • 西夏仁宗寿陵东碑亭出土残碑缀合十三则

    孙飞鹏;雷榕;

    西夏陵出土残碑是研究西夏历史与文字不可或缺的珍贵材料。在考古工作者缀合以及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七号陵东碑亭出土的汉文残碑进行了再次整理与缀合。本文列举了十三则残碑缀合成果,内容涉及诗文题名、部族名称、边缘装饰纹样等多个方面,这为西夏历史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残碑缀合件的内容反映了西夏这一边疆族群政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尊崇,为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2025年04期 No.252 19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

  • “中观转向”:视听艺术构塑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语境、机制与定位

    李振鹏;陈一奔;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和传承的典型符码,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和基因信息,是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之基。随着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研究的“中观转向”,视听艺术正成为构塑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关键角色,不仅以强大的创造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深层次地形塑国家文化形象,而且以丰富多元的文化新业态全方位地重塑着当代民众的日常生活。从内在机制看,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母体符号是构塑原点,而视听艺术的跨媒介叙事是构塑手法,二者相辅相成,互嵌增益。从时代定位看,应以文化“四力”为基本指引,通过加强文化记忆符号当代转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人文经济实践提质升级和推动中国国家形象全面展现等方式助力视听艺术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转化构塑。

    2025年04期 No.252 20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年“拥有即祛魅”的幻象消费逻辑——基于“幻想税”的思考

    修明圆;张新宁;

    作为一种新生青年文化征候,“幻想税”在延续消费景观与网络亚文化的互动轨迹下,折射出青年在当代社会中的主体性困境与精神实践逻辑。其肇始于文化承袭下的叙事创新,表达了符号权力规训与心理代偿机制的合谋,呈现为具有多重形态的文化谱系。观其发生,“幻想税”呈现价值投射、现实解构与意义重构下的“赋魅—祛魅—返魅”三重辩证运动。究其症结,“幻想税”源于媒介图景与现实间的认知偏差、符号消费对主体性的异化,认知心理的调适机制以及社会压力下的情感代偿。纾解这一现象,需要心理调适、文化建构、教育干预、制度支持的多维度路径协同,才能帮助青年理性审视幻想“拥有”与现实“祛魅”,迈向更具解放性的生存图景。

    2025年04期 No.252 209-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