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雷;
面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正义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甘示弱,在激进的左派语言中求索马克思正义观,意在重构马克思正义理论。围绕着"资本主义与正义"、"正义与道德"、"正义与法权、剥削和阶级"以及"马克思与正义"这几个主要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踏上了求索马克思正义观的探求之路。在其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有相持不下的争论,有必须面对的难题,有共同聚焦点,有转身回视的凝思,相互缠绕在一起,落入到了他们自身不可解的当代困局之中。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执着于微观基础细枝末节性的分析范式,他们求索马克思正义观开辟了新视野、新思维的同时,却也偏离了能够切近性地审视马克思正义观的历史总体视域,背离了马克思历史总体视域中的一些基本理论思想。
2016年04期 No.197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02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6 ] - 金鑫;
秦汉之后,魏晋至明清期间,由于墨子、墨家、墨学著述在历史古籍及传世文献中资料匮乏、难以考证等诸多问题,这段有着千年疑案的墨学史被古今学者冠以"中绝"之名。然而,"中绝"一说时有争议,又称"中衰"、"衰微"、"式微"等,众说纷纭,皆无法给予墨学由显而骤衰、一度消沉以最准确的概括。基于"中绝"命题长期以来的争论,试图给"中绝"一个具体的定义,并对明清之后墨学突然复"显"进行探讨。近代墨学"复兴"从恢复学术根基到服务于社会政治文化运动,在不同阶段呈现出考据墨理、贯通墨西、以墨制儒、扬墨救世等特征,同时也暴露出"复兴"努力中的片面性,墨学重建和转型的任务并未完成。经过近代轰轰烈烈的"复兴"之后,墨学又长期归于沉寂。
2016年04期 No.197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0 ] - 常海波;李伟;
我们正处于其中的陌生人社会必将持续地影响现在和未来的生产生活、逻辑思维方式乃至用于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确证的方式,雷锋以其身体力行诠释了对待陌生人的伦理态度,于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冷漠是陌生人社会中存在的现实伦理问题,人往往就是在这种道德冷漠的环境下才会变得更加脆弱,因而更需要道德的温暖。雷锋在这方面确为生活在陌生人社会中的人们树立了学习和效法的道德榜样。雷锋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蕴含着一种在意、顾及和帮助他人的道德关切以及对他人的平等尊重、感恩的伦理情怀。构建"德得相通"的道德回报机制是对陌生人社会之于雷锋精神伦理诉求的积极回应。
2016年04期 No.197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7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1 ] - 曹利群;
老子政治伦理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廉政诉求。秉持"无为"的政治理念主张统治者以德化民、以正治国、戒奢抑贪,老子政治伦理思想中的廉政诉求在当代社会有其时代价值。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培植、简政放权以构建清廉政府、践行节俭之德以戒奢抑贪、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都体现了传统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特别是老子廉政诉求应对反腐困境的现代价值。
2016年04期 No.197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1 ] - 何跞;
西方的学术中总以"主义"来名一家思想,其本质是以一种极端的学术理论来重点突出某一思想或者视角,这常常容易陷入绝对化的泥潭,使得西方学术呈现各种主义理论和理论间的激烈论争,成为一种学术发展的常态。中国古代的学术则淡化个别的主义,而是讲求融会贯通。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东西方学术思维的根本不同。西方讲求理性严密和科学的理论构架,而东方学术则讲求感性的整体体悟。当今社会,科学主义主导的西方学术掌握着绝对的学术霸权,要树立一个民族的话语权,同时也恢复传统的东方思维和东方学术,则很有必要重树中国传统的学术样式,提倡传统文化。这需要现实的实践支撑,主要在于现代媒体的引导,需要现代媒体精神的整体革新。
2016年04期 No.197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7 ]
- 郑元景;
当代,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正在通过"互联网+"模式向社会各领域快速扩散。将大数据嵌入、运用于国家意识形态治理之中,不仅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需要,二者具有内在的战略契合。面对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风险和挑战,必须从意识形态治理的思维变革、制度构建、模式转换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基固本诸方面提出应对方略,将意识形态的"无形"化为可以感知、预测和治理的"有形",以切实维护大数据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2016年04期 No.197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348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72 ] - 钮维敢;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在对两洋军事同盟进行调整的同时,也逐步加大力度对两洋经济同盟进行构建,即推动打造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和推动构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这使得美国全球同盟战略呈现出新特点,即美国的两洋同盟战略军事安全和经济由混合职能逐渐清晰化为两对更为专职的军事安全同盟与经济同盟部分,但这两部分的四个同盟以美国为纽带越发彼此或交叉相互策应,以便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但美国两洋同盟战略的调整,在亚太地区形成了安全隐患,与亚太一体化进程形成张力,使得亚太安全秩序碎片化程度加深。
2016年04期 No.197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吴苑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重要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过,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并不完全认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把国家定义为暴力工具是一个过于偏激和武断的认识,因为国家很多时候扮演社会治理角色和公共事务组织者与监督者角色,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应当重建,重新定义国家的含义和职能,以便创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2016年04期 No.197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2 ] - 毛安然;郑召利;
"富裕社会"概念由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2006)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意为摆脱普遍贫困的大多数人物质生活丰裕的社会。富裕社会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富裕程度,然而仍然存在社会不平等、发展失衡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以生产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念。社会失衡会带来生活不便、公共品的供应危机、文化上的堕落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等危害。社会失衡显著表现为私人富裕和公共贫困的反差,私人消费领域符号化消费严重,真实而重要的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还表现在社会资本对直接产生利润的有形产业投资过大,对教育等人力投资不足。社会失衡对公共品的最大威胁在于环境,环境问题不能依靠经济发展自身解决。加尔布雷思认为只有国家干预才能解决社会失衡问题。但是这一解决方案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国家的根本性质,因而带有乌托邦的改良主义色彩。
2016年04期 No.197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8 ] - 陈燕;
中国的改革已然进入深水区,即面临着如何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中国其核心便是政治民主化的问题,有诸多人用西方民主政治普适化来期许中国的政治改革。通过对历史上中西方民主政治形成路径的历史对比,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民主"的缺失,认为由于受到历史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众政治素养等条件的限制,中国的民主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实施,并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016年04期 No.197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6 ] - 陈晓林;尚群;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是借鉴西方立法的结果,其并不契合藏医药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不能有效保护藏医药知识,现行行政制度也因其自身特点和缺陷而无法有效保护。作为仅次于汉医药的我国第二大医药体系,藏医药的理论体系、诊疗方式等具有其独有的特色,应当先行制定与之相契合的专门的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并建立相关的配套机制,使专门法律能发挥其应有之功效。待条件成熟后,再另行制定统一的传统医药知识产权法。这对保护藏医药知识产权,促进其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04期 No.197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54 ] - 金韬;
"余庆经验"就是基层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一个新范本,是西部欠发达地方社会治理的成功案例。法治是社会治理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社会治理创新必须限定在法治的框架内并需要法治的保障。社会治理中的法治最好通过区域法治理论来理解。区域法治更多地利用"地方性知识",突破传统上以法院为中心的研究。区域法治建设有着多元维度。从治理过程的角度来看,法治体现在社会治理机制展开的全过程;从知识系统的角度来看,法治还包括了调解、习惯法等知识系统。
2016年04期 No.197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8 ] - 陈政;
我国《物权法》首次系统地规定了动产与不动产的物权变动规则。在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后,这些物权变动规则原则上应当得到《企业破产法》的尊重,并作为破产财产认定及破产别除权认定的基本法律依据,但在具备充分而正当理由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的变通适用。《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六条对《物权法》第二十四条进行了解释,澄明特殊动产物权变动也适用"交付生效"规则,圈定了"善意第三人"的范围,对破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6年04期 No.197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2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6 ] - 龙建明;
在案外人财产权易受侵害的赃物追缴中,我国有关案外人财产权保护的制度设计缺陷明显,如追缴职权分工不明,易导致案外人款物被乱追乱处;知情权无保障,案外人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与应有尊重;在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问题上,基本法无明确规定,低位阶规范性文件对此虽给予肯定但适用范围狭窄,案外人通过善意取得制度保护自己财产权的途径极其艰难;对不法追缴行为的制裁措施乏力,案外人财产权缺失有效制度保障;刑事申诉控告制度的正当理念匮乏,程序法定不足,案外人财产权难以获得公正救济。为更好规范权力与保障权利,有必要更新理念,在赃物追缴中进一步强化案外人财产权保护。
2016年04期 No.197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6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6 ]
- 王留鑫;何炼成;
建立一个农业专业化分工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分析框架,试图回答农业专业化分工的理论问题和演变发展,认为农业专业化分工应建立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之上并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实现分工协作。其中,以理论模型分析了农户间农业专业化分工的理论可行性,以逻辑演绎分析了农业专业化分工的演变发展,比较分析了市场、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专业化分工中的交易协调机制,认为建立在合作与信任基础上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更能充分发挥作用。指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专业化分工两难选择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去克服。
2016年04期 No.197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57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70 ] - 邓道才;唐凯旋;王长军;
基于安徽省168户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家庭农场资金需求缺口大,融资意愿强烈;正规借贷难以满足家庭农场资金需求,非正规借贷成为重要融资方式。采用Probit模型对家庭农场借贷需求和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解析了在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家庭农场借贷需求和借贷行为。提出解决家庭农场融资困境必须培育新型职业农场主、降低家庭农场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的认可度以及规范非正规融资渠道等改革建议。
2016年04期 No.197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752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52 ] - 徐和清;王荣军;张桂香;
应用Johansen协整检验与VEC模型分析消费需求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长期趋势上,政府消费需求有利于降低人均碳排放量,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国外消费需求均会增加人均碳排放量。在短期波动上,对人均碳排放波动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政府消费需求、国外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在因果关系上,政府消费需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对人均碳排放均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从长期趋势上要把促进城乡居民低碳消费作为降低人均碳排放重点,从短期上要努力消除国内需求主体政府和农村居民消费对人均碳排放的波动影响。从长期趋势、短期波动及格兰杰因果关系上要努力消除以增加国内人均碳排放为代价来满足国外消费需求的不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
2016年04期 No.197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01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7 ] - 刘焕蕊;
当前,省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导致我国每个省区的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燃料结构状况、经济总产值份额变动和碳减排效率变动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省区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取决于碳减排效率和能源效率的提高程度,在以石化能源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下,省域碳减排效率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系统性和差异性特征。针对中国省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格局产生的碳减排特征和减排潜力的差异性,提出应依据分类施策、适时调整、动态推进、协同治理的原则,科学制定减排政策,为完善我国省域碳减排政策体系及相似地区的碳减排政策制定提供可循路径。
2016年04期 No.197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1 ] - 郑瑞强;
新时期精准扶贫政策的根本意蕴在于利用国家力量改变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和贫困群体发展的不可持续现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切实发挥市场经济的选择和激励作用,改变了原来"贫困是经济问题的狭隘归类",强调"资源基础上的可行能力形成与提升"是行为主体发展水平出现差异的关键原因。逻辑推理精准扶贫推进工作中应妥善处理扶贫开发方式的精准对接与多重方式协同的关系、扶贫开发资源短期减贫效应与脱贫主体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关系、扶贫开发治理系统稳定性保持与动态能力提升的关系、经济增长与极贫人口脱贫的关系、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等五重关系,提出了强化扶贫模式协同、关注新型扶贫模式创新、健全脱贫人口返贫风险预警、完善脱贫人口后期扶持、严格精准扶贫考核、优化扶贫开发工作条件保障等推进机制优化建议。
2016年04期 No.197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923 ] |[引用频次:93 ] |[阅读次数:51 ] - 王磊;刘家明;
全域旅游已成为宁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宁夏的现实要求。宁夏发展全域旅游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地理特征、新型城镇化率较高、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政策利好叠加等优势,也有旅游吸引物文化创意不足、旅游人才断层、旅游业态单一、度假功能不足等劣势,基于此,从管理、资源、文化、产业、空间、运作、人才等七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发展路径,以此助推宁夏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2016年04期 No.197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005 ] |[引用频次:114 ] |[阅读次数:53 ] - 李昀霏;李陇堂;
随着宁夏沙漠型景区知名度的提升,沙漠旅游日益受到欢迎。以国内知名旅游社区蚂蜂窝旅行网中有关沙坡头、沙湖景区的网络游记和印象点评为样本,通过网络文本分析,利用ROST CM6软件提取沙坡头、沙湖旅游形象的高频特征词进行挖掘,对游客实际感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游客对同是沙漠型景区的沙坡头、沙湖形象感知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对比研究提出了适合两景区形象建设和景区发展的建议。
2016年04期 No.197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424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64 ]
- 睢党臣;彭庆超;
我国老龄化程度和速度正在加剧,对养老服务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均在提高,尤其是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分析我国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中存在政府多头管理、政策扶持落实难,资金投入不足,医疗执业许可难申请、医生难招,医院的发展动力不足等主要问题。因此,应该通过构建一体化的行政协调机制,建立一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创造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医护人才队伍等多种途径,实现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老年人过上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2016年04期 No.197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322 ] |[引用频次:174 ] |[阅读次数:90 ] - 张继荣;
基于对宁夏城乡2709名居民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探讨满足宁夏居民养老服务需求对策。采用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结合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需要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年龄越大、患慢性病多、城镇老人和子女人数少的老人对整体养老服务需求意愿高,文化程度和收入高的人群对精神慰藉服务需求高;79.8%的人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选用付费养老服务,影响因素主要为专业程度、服务态度、服务内容。建议设立家庭—社区—社会化服务联动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先发展需求强烈的养老服务项目,增加养护型和医护型养老服务内容,提升专业程度、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宁夏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2016年04期 No.197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49 ] - 汝秀梅;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最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家庭助养是帮助孤残幼儿回归家庭,感受家庭的温暖,弥补孤残幼儿家庭情感的缺失。以大庆市儿保中心孤残幼儿爱心家庭助养为例,探讨孤残幼儿家庭助养项目实践的学理基础,通过对孤残幼儿家庭助养实践活动现状的调研分析,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孤残幼儿家庭助养未来发展的建议。
2016年04期 No.197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0 ] - 马全中;
在人类社会的后工业化进程启动之际,构建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公共行政研究必须加以关注的重心。张康之教授认为,公共行政研究需要在后工业化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论探索,需要终结公共行政的技术化倾向,从而实现实质公共性和建构合作治理模式。其中,服务型政府是合作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合作治理体系中的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在政府组织形式、政府职能模式、社会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
2016年04期 No.197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吕后彬;李乐;
认为民族认同须经由文化性到政治性的渐次发展过程。在对民族认同过程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述文化性和政治性的民族认同概念及其特点,进而分析民族认同过程由文化性到政治性的必然性。以期厘清其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联系,为民族认同过程等学科的基础性研究提供参考。
2016年04期 No.197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4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9 ] - 陈文江;寇星亮;
以传统史学对史料的认识谈起,认为在民族道德生活研究过程中,应采取一种多元化的史料观,并从历史人类学汲取有益知识,将史料分为"历史化"的史料和"历史性"的史料。在史料的分析上,认为民族道德生活史的研究应是一种整体性的解释;在方法上应注重"史"与"志"的相互结合和多点民族志的方法;在文本的叙事模式上,亦应根据不同的研究情况选择合适的叙事模式。提出了民族道德生活史研究的另一种分析路径,即从个体到民族,从结构到过程。
2016年04期 No.197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6 ] - 马保全;乔璐璐;
研读民国时期报刊资料中有关山东回族的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过渡阶段山东回族的历史、学术研究状况以及伊斯兰教宣传与发展状况,也有助于我们由此一隅而窥斑见豹,通过对当时部分报刊的研究,记录这些未经后人(特别是今人)"修饰"或"删改"的、更具客观性的原始文献来源的同时,一瞥当时华北回族乃至整个中国回族的历史,尝试理解民国回族的物质与精神风貌,继承与发扬先贤的不朽精神。
2016年04期 No.197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3 ] - 李九华;沙威;
20世纪初,近代回族报刊作为一种新媒体,随着国人自办报刊产生和发展,刊载了不少的回族文学作品。据笔者搜集与整理的数据显示,回族报刊所载文学作品数量达1 064种1,散文数量最多、质量最好,游记尤具特色。唐易尘是民国时期回族报刊《震宗报月刊》的主编之一,他在1938年朝觐麦加后创作的游记《麦加巡礼记》先后由《新民报》和《震宗报月刊》连载,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这篇作品,对于体察特殊历史时期宗教人士的复杂处境和精神指归,具有代表性意义。
2016年04期 No.197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0 ] - 李东清;
当代中外宗教交往既促进了国内外宗教的交流往来,也多方位展示了其承担的社会积极角色。但由于某些敌对势力也把中外宗教交往作为实施其阴谋的媒介或渠道,因而某些中外宗教交往又扮演了社会消极角色。特别随着后冷战时代的到来,某些中外宗教交往扮演的社会消极角色愈加复杂,其造成的社会消极影响更是越来越不容忽视。主要探讨了当代中外宗教交往两类社会角色的基本表现及我国的应对态度等问题。
2016年04期 No.197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2 ] - 冯英;林中泽;
在唐代,随着景教的入华,作为基督教核心人物的耶稣形象也随之进入中国。尽管景僧们在输入耶稣形象时,力图保持其宗教的纯洁性,但是由于他们在译经及相关的宗教著述中大量借用了佛、道词汇甚至儒家义理,导致耶稣形象因此披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外衣。这种文化借用虽然为耶稣形象的入华提供了暂时的便利,却使这一形象与基督教当中耶稣的本来面目渐行渐远,乃至于"南橘北枳",最终被同化于中国佛教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2016年04期 No.197 184-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1 ]
- 杨懿;王瀚尧;
作为后起之胡族政权,北魏在其立国之际只能直面五胡时代所赋予的正统焦虑,在五行德运、图谶符命等合法性领域与他国展开激烈的竞争。而这反映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即族源历史的文本叙述中,也就形成了《魏书·序纪》里黄帝系谱、鲜卑正宗这两种截然不同却紧密关联的话语诉求。
2016年04期 No.197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7 ] - 滕德永;
妆奁是清代公主婚后生活的物质保障,但至乾隆时期方形成定例。公主妆奁中既有冠服、饰品、家具以及瓷器等生活用具,还有随从、府第、当铺及出租所用之房产等。这些妆奁主要由内务府置办,亦有部分是内务府购办,还有部分是公主亲朋所赠。公主对于其诸多妆奁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在其薨逝之后,这些妆奁应交回内务府。清代公主的妆奁充满了满族特色,又不断汉化,它体现了皇家气派,是礼制发展的结果,有助于维持其生计。
2016年04期 No.197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6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8 ] - 邓文韬;
三旦八,斋名山堂,汉名旦景初,是一个喜爱与儒生交游,爱好书画、琴艺、诗文的西夏遗僧。他受元英宗提拔,于至治年间(1321—1323)在功德司开启了仕途,历官肃政廉访司佥事,云南行省右丞、平章,宣徽院使等官职。至正十二年(1252),三旦八外任江浙行省平章,率宿卫军镇压天完红巾军政权。他在战争中注重招降纳叛,并倚仗地方豪强的势力,先后克复了杭、湖、饶等州县,一度稳定了元末江浙行省的局势。至正十九年(1259),三旦八开分省于兴化,与政敌般若帖木儿同室操戈,相互攻讦,引发了持续十年的亦思巴奚兵乱。作为这场动乱的始作俑者,三旦八应对元廷统治秩序在福建的崩坏负有一定责任。
2016年04期 No.197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3 ] - 于光建;
从西夏法律《天盛律令》以及出土的西夏汉文、西夏文契约看,在典当、借贷、买卖等经济活动中必须有第三方中间人。他们在典当借贷等物权发生变化的交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在典当借贷完成后抽利,而且还担负价格调节、明细借贷典当来源是否合法的责任,有时还担负起草书写契约或进行中介代理、委托典当借贷等活动。
2016年04期 No.197 209-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98K]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1 ] - 安娅;
西夏文佛经有汉传和藏传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特点。对西夏文藏传《守护大千国土经》中佛教术语的翻译方法归纳发现西夏人译藏传佛经存在四种情况,即意译藏文、意译与音译藏文结合、音译梵文、音译藏文,并对其中出现的规律性错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2016年04期 No.197 215-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9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6 ] - 孙伯君;
日本学者荒川慎太郎先生新著《西夏文金刚经の研究》分研究、文本、图版三编,汇集了其多年来西夏文献解读、西夏语音和语法研究成果,体大思宏,新见迭出,是迄今为止对存世西夏文《金刚经》汉夏文本梳理最为详尽的著作,在语言学、文献学上各有三项突出贡献,是西夏文献语言学的经典之作。
2016年04期 No.197 223-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6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6 ] - 张春兰;
《黑水城宋代军政文书研究》是近年来黑水城文献研究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该书结构严谨,史料翔实,论证有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突出表现为:视野开阔,史观先进;材料新颖,内容丰赡;宏观把握,突出细节;方法多样,注重创新。
2016年04期 No.197 226-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 吕宾;俞睿;
城镇化促使农民流向城市,广大农村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学校和家庭乡村文化教育缺失,乡村文化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文化传播媒介和手段呈现多样化、现代化趋势。留守儿童从内心对乡村文化产生了否定和排斥的心理,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下降。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学校和家庭的乡村文化教育,三者形成合力,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乡村文化认知观,科学地对待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推动乡村文化的社会转型。
2016年04期 No.197 229-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283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44 ] - 赵亮;刘凌宇;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其发展和保护现状,包括这些地区民族特有而且世代相传的传统体育项目,经科学化改造成为比赛项目,成为娱乐表演的项目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重要途径。西北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各省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申遗和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资金、政策和法律等的保证,更需要深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申遗与保护的系统性工作,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现代化发展。
2016年04期 No.197 234-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165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01 ] - 朱海龙;
从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心理、语言压力和环境压力5个维度编制了《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认同问卷》,共计31个题目,信度Alpha系数为0.897,效度良好。利用此问卷对内地36所高校的1 128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展开价值观认同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价值观认同存在顺序倾向性,依次为文化心理、道德价值观、政治价值观、语言压力和环境压力;同时也存在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文化心理和道德价值观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政治价值观、语言压力和环境压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政治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方面差异不显著,在文化心理、语言压力和环境压力上有着显著差异。
2016年04期 No.197 242-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72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53 ] - 郑文捷;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发展,信息化管理制度逐渐渗透到了社会各行各业,使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发生了一系列转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管理制度的构建是院校运行及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研究中发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但是,在信息平台以及服务机制确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限制性的因素,对高校学生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对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服务评价机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旨在通过信息管理平台,为高校学生的管理提供系统性的依据。
2016年04期 No.197 25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462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