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智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项久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质上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立体化诠释,共同构成衡量美好生活的多维指标体系,为创造美好生活奠定现实基点。数智驱动下的社会转型重构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认知范式,为诠释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全新维度。在数智技术构建的新生态下,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从物质占有转向数据共享,幸福感从被动感知升华为主动创造,安全感则从风险防御进阶为数据信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今西方世界已深陷数智异化陷阱:虚拟生存正吞噬现实,将人挤压至存在边缘;技术理性以算法霸权殖民人脑,窒息自主思考;资本逻辑更将技术异化为牟利工具,系统性扭曲其价值根基。这三重绞杀,实则是人类造物对创造者的技术反噬。因此,为实现对数智美好生活异化的超越,需要重审应然之景,回归“三感”本真;构建共鸣关系,推进人机协同共生;规制资本逻辑,引领技术向善赋能。
“两个结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性贡献
陈加飞;走历史必由之路,主体性的发挥当以历史提供的可能性为限。“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奠基百余年历史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理论表达,堪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中的原创性命题和标识性范畴,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也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原理性贡献。这种原理性贡献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前提性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主体性自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的结构性呈现,以及历史给定性与主体超越性方法论精髓的时代性转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前提—主体—结构—方法”四维阐释,构建“两个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及其原理性贡献的叙事范式,对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性贡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对立统一中的“通变”
江守义;守正创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作为方法论,守正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观念与实践相结合,“回头看”与“抬头看”的有机统一。就第一个方面看,“正”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新”是坚定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守正和创新相辅相成;就第二个方面看,守正创新是对已有实践的总结,是对现实局面的应对,是对未来发展的期盼;就第三个方面看,守正创新是正本清源与自信的统一、固本培元与自强的统一、总结经验与开拓进取的统一。三个方面的方法论特点在对立统一中实现“通变”。
数智新纪元的主体自由悖论及其真相
李亚琪;现阶段,主体数字劳动新形式的出现及社会生活的数字化转型,亟须对数智新纪元的主体自由悖论予以辩证审视。资本主义利用智能数字技术构造了以平台为中介的数据生产结构与虚拟社会关系形态,这一体系在为资本生产环节注入新发展动力的同时,还从智能算法的技术治理、数字全景监狱的社会规训两方面入手,重新定义和架构了数智时代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存在叙事,使“主体自由”成为置身于平台数据生产关系且不间断进行“量化自我”行为的“生产性自由”,而非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真实自由”。数智新纪元的主体自由悖论显示,由资本主义管理和规范的数字劳动生产所实现的“自由”,本质上是一种脱离主体真实生命存在且忽视生命个体的社会生活意义的“虚假自由”。主体性存在的丰富数字化体验与生命意义迷失、社会关系数字化构建与整体社会关系的资本主义剥削之间的矛盾将持续激化。只有在反思数智时代主体自由悖论的基础上,才能洞悉其数字化生命体验背后“自由”缺失的社会现实,揭示资本权力的统治和剥削本质。
生成式人工智能模拟自在之物的哲学探赜
熊亮;马拥军;康德的自在之物是人类理性认识的未解之谜,生成式人工智能模拟自在之物是祛魅人类理性认识的重大突破。由感性器官、知性认识以及实践理性构造的自在之物,由于人类理性认识存在形式化的复杂性、意识拓展的难度、演绎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价值取向的限度,导致自在之物的祛魅进程较为迟缓。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克服了人类理性认识的弊端,以生成性原理、深度学习以及感知心智场景模拟自在之物,加速了对自在之物的认知进程。不仅如此,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人机交互实践、演绎与归纳相统一、形式化与非形式化兼容以及道德伦理有效引入为技术进路,加快了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变。为此,由“以人类理性为中心”转向“以人机交互的尊严和自主性为中心”将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风向标,推动着人类迈向新的理性认识革命。

下载中心
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