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
李学斌;社区养老服务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浪潮的重要方式。本文全面总结了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现状,主要有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及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等,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问题。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在二十大的创新
徐慧;刘希;刘嗣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弘扬马克思主义“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要尊重自然规律的精神,深化毛泽东对“农、林、牧缺一不可”的生态系统认识,学习邓小平全民参与、依法推进、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理论,坚持江泽民同志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合作的思想,贯彻胡锦涛同志“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探索阶段提出“两山”理念,在成长阶段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党建、强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并列为“十四个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随后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的顶层设计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新时代进入发展新阶段。党的二十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持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更加现代化、科技化、集群化,推进污染防治全面统筹,生态系统多元共生,能源革命与“双碳”目标深入衔接,创造人与自然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新形态。
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
杨善华,侯红蕊费孝通教授在 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 ,首次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十分契合中国社会人际关系本质的概念。尽管许多年过去了 ,但“差序格局”仍然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概念。本文着重论述了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 ,中国农村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的扩大与内涵的变化 ,并进而用“差序格局理性化”来概括当代中国农村社区中所发生的变化及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趋势。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付文军;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武器,也是不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凸显了这一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倡议,还要求让全体人民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并着力塑造人民的“文化主体性”,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来助力民族复兴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两个结合”中推进新文化的建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现代化。
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看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
桑红马克斯·韦伯庞大的宗教社会学体系蕴涵了一个今天仍在困扰当代世界的主题,即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文章围绕《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旨思想、韦伯思想的启示意义及其局限性、宗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本文指出,人类应积极挖掘和利用宗教的价值,实现宗教与现代化的协调,并使之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资源,为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和终极关怀
AI+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模式升维与转型
喻国明;李钒;滕文强;教育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特征。伴随着生成式AI对社会实践边界的全面侵袭,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遵循道—法—术—器—势的论证思路,以期厘清未来教育生态与教学范式转变的新思路。认为教学模式的“道”是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运用人工智能辅助人类、增强人类;教学模式的“法”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学模式的规则体系,实现基于生成式AI结构化特性加持下的学科知识图谱构建与教学资料重组、基于思维链(CoT)特性的教学内容拆解、基于迁移学习特性的教学情境沉浸;教学模式的“术”是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全流程;教学模式的“器”是人工智能工具在教学流程中的应用;教学模式的“势”是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化转型浪潮,推动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自适应与协同发展。
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始终把握好的三大问题——重读毛泽东同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朱继东;作为毛泽东同志最看重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开篇之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思想最初表现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也是一篇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文献,无论对党的建设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且对确保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道路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在文中首先指出了党的建设、中国革命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分清敌友,警醒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是任何时候都应该清醒认识、认真解决好的首要问题。然后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分析,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到农民问题是党的事业、中国革命事业发展中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并通过持续努力一步步解决好农民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钟慧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具体彰显为对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和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系统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精准厘定历史方位基础上,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始终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于对事物矛盾运动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在普遍与特殊、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中积极化解重大矛盾,体现了对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从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出发,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深刻阐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强调守正创新与问题导向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秉持大历史观,展现出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方法论智慧。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深远影响
栾亚丽;宋则宸;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矛盾理论的运用与发展,又是中国社会实践发展引发理论概括的新发展,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与现实、从理论与实践综合视角考量,科学认识与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及其主要矛盾转化所彰显出的时代特征,不仅将对党和国家从全局视角聚焦时代发展的根本问题、全面谋划治国理政战略任务及其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还将为其他国家破解现代化进程中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而产生重大影响。
“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杨肃昌;范国华;“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在此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评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意义重大。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我国的贫困治理现状及党中央的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建设、乡村治理和民生改善五个维度构建了“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十四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展以及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适用性。